春宴.jpg



           作者:安妮寶貝

           出版社:遠流出版

           出版日期:2011-12-01

           ISBN/ISSN:9789573268710

 

 

 

 

 初聞《春宴》書名,好美,一詞就讓畫面興起了感官的意象,那花團錦簇、落英繽紛春光無限好的光景,那眾人群聚花下飲酒作樂、縱情高歌的歡愉,如同曹操短歌行裡的灑落「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也一語就用文字道盡了人生的離合,如果生命仿若一場盛宴,明知春夏秋冬四季更迭、萬物興滅,明了筵席聚散總須一別、注定終結,我們又怎能不以最美麗獨特的姿態展現、盛裝赴宴,這裡如此之美,儘管不是我們的終點。

 

 而《春宴》也是特別的閱讀經驗,相較於翻譯文學語言轉換的侷限,中國漢字可以依附的多種涵義、古代詩詞內含的智慧與韻味,總覺得中文作者或許能更精準傳神的以文字表達出書中原意,一如本書字裡行間有著濃厚中國古典文學的詩意與深度。

 

小說以"我"拉開了序幕,彷彿說書引言者,後續娓娓道出了兩個女子以生命去追尋印證自我的存在,以肉身去衝撞解縛情感的澄澈,真實的人生與虛構的故事交融間,相同的是她們不媚世隨俗、彷彿虛無縹緲的空靈獨立於世,不知該悲或喜的是,這是因為自幼成長經歷的支離顛沛形塑而成的不合時宜,這也正是吸引眾多愛慕,卻又得不到期盼中情感的主因,儘管如此,她們依然如飛蛾撲火般尋找光源所在,只為覓得真實本質的自我,她們依舊如刺鳥般迎向荊棘,只為昇華劇痛為生命的嘔歌。

 

 《春宴》一書裡場景擺蕩在不少反覆的地名間,不管是在時間剝落中搖搖欲墜的歧照、繁榮熙攘追求時尚的上海、山河環繞幽靜淳樸的老撾,還是早已覆沒不存在的春梅等,一座城市若在自身生命中確立了位置,是因在此託付了情感,產生了聯繫,形成了歷史,天地之大,迂迴流轉間也只為找到一絲容身歸屬之地;《春宴》一書中相同的人名穿梭在虛實交錯的時空裡,她是沈信得、是周慶長,也是fiona,他是莊一同、是琴藥,也可以是許清池,姓名僅僅是一種標記,甚至可以用另一款符號代換,名稱不是唯一,只是對個體化實為虛的必要,人世際遇總有雷同相似之處,只是各自存在,就如同我們閱讀同樣的這本書,卻因自身經歷感受,而對應參照到了不同的輪廓。

 

生命的聚散離合也許是空虛不實的南柯一夢是浮生殘夢的鏡花水月,但沒了故事,人生多麼寂寥,於是我們輕聲低語著:「我相信。相信愛,一如相信真相。」在相愛的同時,即使 ……早已相互準備離去。

 

 

 

☆感謝遠流出版提供的試讀機會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凱莉日記.JPG    

 

 

          作者:甘蒂斯.布希奈爾

          譯者:楊沐希

          出版社:皇冠文化

          出版日期:2011-11-28

          ISBN/ISSN:9789573328575

 

 

 

 

 

本書《凱莉日記》大打著《慾望城市》前傳的噱頭,說起慾望城市的名號可能在這女性主義抬頭、追求時尚的年代裡無人不曉,從風靡全球的熱門影集,到近年來眾人的引頸期盼躍上大銀幕,而甘蒂斯.布希奈爾正是創作出這些靈魂人物的原著小說作者,但我想就算沒有看過電視影集的讀者,也能輕易感受到作者塑造角色的功力,而《凱莉日記》不頂著慾望城市的光環,你也會很容易就喜歡上這本書的直接與犀利。

 

《凱莉日記》把時間拉回學生時期,想像起莎拉潔西卡帕克光鮮亮麗的螢幕形象,你可能會訝異青少年時期的凱莉.布雷蕭竟是如此的"平凡",在那群好姊妹淘裡,瑪姬面對性愛的開放、辣莉對於所愛的主動,就連講求實際的小啾都在這個夏天擦出了浪漫的火花,但反觀凱莉,卻什麼生活都沒有進展,難怪她要開始擔憂起要是每個人都開始做愛了怎麼辦?而那個剛轉來的新同學-賽巴斯汀.奇德,她在十二歲一見鍾情的白馬王子居然對她產生了興趣,卻也帶來了生活的一團亂,凱索貝里高中可是階層制度的完美典範,光和那群女王爭風吃醋就讓人精疲力盡,更不用論這個萬人迷帥哥處處留情的混蛋行徑,直到被好友橫刀奪愛成了事實,也才終於對愛有了另一番新的體悟。

 

而就像現今每個徬徨青少年所會面臨的抉擇,除了愛情的困擾,對於未來的茫然與不確定感彷彿是成長必經的過程,慶幸的是凱莉從小就對生命有了明確的想法,她想成為作家,有一天能夠寫出能夠改變世界的書,她想逃離小鎮,到繽紛自由的城市去看這世界,不管兒時那個母親喜好的作家帶來多麼慘痛的經驗,不能否認的是她的確是教會了凱莉很多事情,氣象通小粉紅的浪漫童話情節歷經了生活的波折、愛情的考驗,也終要蛻變成犀利獨到的個人人生見解。

 

面對愛情總是卑微地臣服於其腳下,換上什麼衣服、要說什麼話,就連想吃什麼都彷彿沒了意志,當我們逐漸產生了困惑、感覺疲累,這才意識到生活只剩下他/她,而沒了我,對於角色定位憑恃的又是什麼?面對甘蒂斯.布希奈爾的作品,麻辣大膽的男女情愛恐怕還是讓部分保守人士頗有微詞,但與其去評論合不合宜、有沒炒作消費女權之嫌、是否過分渲染享樂主義的同時,我想更微妙之處是它讓我們注意到另一種精神,在追求情愛的當下還能愛自己,而這是不管在男女身上都適用的,所以在女人高唱姐姐妹妹站起來之際,請記得她們要的只是選擇的自由、不被愛所操控,如果觀念深植了人心,性別怎麼還會是種侷限,我們都是亞當,也都是夏娃,駕馭、享受如此簡單罷了,「男女平等是一種生活態度」很喜歡書中凱莉說過的這麼一句話。

 

那個屋頂上一九八……一團紅色顏料的印記還在,慾望城市的人生百態沒了那段青春的絢麗、少了那個夏天的豐富,恐怕還寫不出往後那篇篇抓住情男慾女心坎的閱歷,誰說任何嚮往、但別人總說我們辦不到的角色只是屬於另一個星球的想像,就讓凱莉.布雷蕭帶領著我們繼續引領風騷吧!

 


 

☆感謝皇冠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遺落的愛情部落格.jpg 

 


        作者:薩芙

        出版社:馥林

        出版日期:2011-09-28

        ISBN/ISSN:9789866076190

 




記得那個年代,那些夜晚青澀稚嫩的字跡,那本發黃日記所附上的鎖頭,那段慘綠年華的美麗與哀愁,曾幾何時褪色的文字換上了冰冷制式的統一字體,曾幾何時藏匿隱晦的心情不再是亟欲掩蓋的私密,我們裸裎的將自己攤在滿是陌生人的國度,沒了聲音、少了形體,多了的只是想像,我們企圖在這個虛擬世界找尋什麼、獲得什麼,少了的只是真實,"網路"一直以來都是個絕佳的素材,對於愛情來說更是如此。

 

《遺落的愛情部落格》看似單純的談情說愛劇碼,實則不然,或許是它涉及了時下最夯的網路議題,也或許是它寫進了現代人心最脆弱的那個部分,作者薩芙在愛情部落格裡用了四個章節帶出不同的人生風景,他們分別遺落了自我-淺野廣美、基因-山本司、舞台-淺野川恭與愛情-山本南拓,四人獨立有著各自的性格缺憾卻又牽扯著糾葛複雜的男女關係,相同的是他們日復一日都耽溺在浩瀚的網海,期望找到那片掉落、可以讓自我完整的部分,故事流轉間我們看見了孤寂不安、或者蹣跚悵然,可以是喃喃自語、也可以是叫囂狂妄,除卻情感描寫的部分,本書較特別的地方是它用了難度較高的分述書寫技巧,在不同的篇幅帶出了不同的人物,而又留下了疑惑不解的伏筆,一直到全部章節閱畢才還原了事件的原貌,也才連貫補足了每位主角所缺漏的結局歸屬,而此表現手法也彷彿呼應了書中闡述的遺落主題,期間流露出的懸疑氛圍更為故事增添了不少驚喜。

 

小說裡的每個人物在最終都像是失去了什麼,但在迷惘與追尋的過程間,無形的了悟或實質的獲得卻也成了另種重生的契機,關於愛向來是人生必修的課題,悲喜交加間總有其需面對與解決的難題,愛芙羅黛蒂,希臘神話掌管情感的女神,縱使如其愛神名字的意思「來自海洋的泡沫」,美麗光耀卻短暫如瞬間火花轉眼即逝,但童話裡的人魚公主依舊拋下匕首,為愛縱身躍入大海幻化成泡沫,而現實世界的人們因為科技縮短了距離,卻也因此拉遠了人心,多麼可笑,我們在實際生活所欲偽裝掩飾的靈魂,卻在虛擬網路肆無忌憚的被窺或窺視著,喧嘩熱切的聲響裡,寂寞,光明正大,無處不在。

 

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就算形體只剩下文字,在全世界這數十億上網人口裡,你總還是只被同一類的人吸引,或許只是它相似熟悉,讓你想起了另一個自己,網路上的匿名滿足了我們可以是任何人的渴望,或者該說我們不斷的變換真正的我,只是因為不知道自己是誰,在《遺落的愛情部落格》裡也許輕易找到你是誰的影子,也或許你正在創作另一個新角色樣貌,不管目的是什麼、尋覓為何物,所謂的擁有與失去也都只剩一體兩面的事實。

 

還記得乍見「即使只有56個人訂閱,我也會為這56個人寫下去。」的感動,那是薩芙在書外個人真實部落格所寫下的文句,它讓人想起了文字的另一種姿態,簡單直接而堅定純粹,它讓我憶起了書寫是記憶、也是害怕遺忘的曾經,得與失或許是人生的必然, 但不管是用了你/妳的什麼來換,至少都別遺落了生命最初的模樣。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亞特蘭提斯密碼   



             作者:查爾斯.布羅考

             譯者:王如欣

             出版社:晶冠出版

             出版日期:2012-03-30

             ISBN/ISSN:9789866211478

 

 


遠古文明好像向來就是個迷人的題材,尤其當它是以神秘驚人的姿態展現,關於那些歷史之謎的臆度不少,例如埃及金字塔、英國巨石陣、馬雅文化遺址等,然而以人類現今的科技與智慧卻仍無法破解那些不可思議,而亞特蘭提斯王國就是建構在這樣歷史考古謎團的傳說之一,據聞這有著高度文明的古老大陸,卻在一夕間銷聲匿跡,沉入於浩瀚的海底,而與那些還可供探索的遺跡相較,亞特蘭提斯更增添了幾分未知的面紗,因為這個傳說中的文明,至今除了著名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對話錄中的記載,我們幾乎無據可考,所以一直以來仍沒有人可以證實或否定它的存在。

 

 

 

而作者查理斯.布羅考索性就利用了這樣易引人注目的謎團,創作出了有別於丹‧布朗的《達文西密碼》,在聖經創世紀記載裡當時人類企圖聯合興建可以抵達天際的巴別塔,而他們的傲慢自大就像是和上帝的權威挑戰,所以上帝紛亂了其語言,讓人類無法相互溝通,計畫也因此而失敗,語言,是人類所塑造高度演化的工具與技巧,深植人類生活,也形塑了他們的一切,無怪乎本書男主角湯瑪斯.羅爾茲對其之著迷與狂熱,這個頂尖的語言考古專家除了在工作上的專精與忘我,還有著風流倜儻的魅力,因此閱讀過程在感受虛實交錯的豐富語言學知識外,還可看見其周旋與兩個女人間的爭風吃醋,大飽齊人之福卻又左右不是人的微妙趣味。

 

 

 

而《亞特蘭提斯密碼》中角色性格塑造的獨特也增添了不少新鮮感,相對於男主角手無縛雞之力的學者形象,女主角其一為媒體工作者,作風的犀利與主動辛辣的令人印象深刻,而另一則為莫斯科警局的督察,在與惡勢力追逐的過程總是衝鋒陷陣,發揮令人讚嘆絕佳的戰鬥與保衛的能力,這樣突兀的對比讓人物刻畫頓時鮮明了許多,另外從故事第一章開始至最末其實歷時僅一個月的時間,但描繪的場景從埃及、俄羅斯到非洲、西班牙、德國等,格局浩大但故事轉場的接續上卻有條不紊,期間我們跟隨這場追密之旅上山下海、躲過了槍林彈雨,除了彷彿動作片般精采的感官刺激體驗,也抑愈引發讀者的好奇心,對於亞特蘭提斯這個千古謎團的真相不經也興起了無限想像。

 

 

 

「歷史有太多缺口、太多埋藏在故事與語言裡的數千年的可能性。」

 

 

 

對於許多不同的人來說,上帝有著不同的名字,然而不管知識之書是否為真實,一旦人類有了貪念、受了誘惑,世界毀敗又何須藉由宗教之名、上天之手,經濟、權力、名利的紛擾等在現今社會何嘗不是建造另類巴別塔的警訊,歷史是過去一切事件的總彙,也是未來的依據與借鏡,或許傳說或真實的重點並不在於它們所蘊藏的秘密,而是那些別有用心的智慧。

 

 

 

 

☆感謝晶冠出版提供試讀機會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機器女孩與幽靈男孩.jpg 


            作者:娜塔莉‧史丹佛

            譯者:楊佳蓉

            出版社:三采文化

            出版日期:2011-10-21

            ISBN/ISSN:9789862295274

 

 

 

 

 

《機器女孩與幽靈男孩》曾榮獲全美圖書館協會最佳青少年書籍,而作者娜塔莉‧史丹佛更是撰寫過多本的暢銷童書與小說,如果因其著作背景而將本書定位為青少年讀物,自恃為成人而輕忽了其影響力,那恐怕是閱讀過程的一大損失,關於人生的無常、青春的悲喜,或許歷經歲月的成長再回頭觀望自有另番不同的感受,即使有一天這些記憶都將散逸,《機器女孩與幽靈男孩》讓我們回味起那些苦澀又美好的曾經。

 

《綠野仙蹤》是眾人耳熟能詳的童話,一位名為桃樂絲的女孩帶領著稻草人、機器人與獅子尋找各自所失去的東西,會聯想起這個故事是因為機器女孩、也是本書的女主角-貝亞翠絲.沙博,她就像是那個錫人樵夫,在面對需要心理治療、總是情緒瘋癲的母親時,久了,彷彿麻木般也渴望起自己成為母親口中的冷血機器人,沒了心、沒了情感、沒了溫度,自然也就對任何事不再在意,包括盲目追求最高任教殿堂不斷搬家的父親,總是不斷遷移沒有歸屬的家,還有那些不算朋友的朋友,鏘鏘,聽那胸口金屬撞擊的聲音,只要學會不執著於任何事物,悲傷又為何物。

 

而約拿.塔特-幽靈男孩、也是本書的男主角,從多年前同儕「啊!有~鬼!」的惡作劇開始,就彷彿是鬼魅幽靈般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其實這樣的視若無睹對於約拿來說反而自在,因為一直以來這個男孩就期望不被人群看見、隔絕於眾人之外,那場車禍帶走了母親,美其名有個看似關愛的律師父親,但他自以為能決定孩子想要的人生,而剝奪了其與雙胞胎弟弟的深厚聯繫,充滿生離死別、欺瞞與真相的苦楚,讓約拿封閉了自己的心靈,以沉默而漠然的態度拒絕任何人進入。

 

或許也只有同類才看得見那頭上隱形的天線、嗅聞得到身上同病相憐的氣息,「深夜微光秀」是兩人產生交集的契機,在這個深夜廣播節目裡是一群寂寞卻又有著人生不同境遇的陌生人,每個人都像是對某個誰念念不忘、每個人分享述說著各自生命的困擾,那些個喃喃自語飄蕩在深夜的星空中,看似荒謬、狀似虛無,卻因為共鳴產生了療癒慰藉的力量,天方夜譚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故事,我們乘坐魔毯飛躍了腳下城市的燈光,抵達了夢境般的海底城,我們都是時光旅行者,可以自由穿梭歷史間尋找愉快的時刻落腳,我們都是未來人,來自不同的時間軸,停駐在現刻,只為了尋找靈魂失落的那個部分。

 

「科學家調查全世界各行各業的人,發現最快樂的人是冰島的理髮師。」然而小說外的冰島在一夕間泡沫經濟,從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跌落到舉國負債破產的地步,儘管小說裡的貝亞喜歡把自己當成機器女孩,被母親說成無情的孩子,但那個用錫做的碼表心臟依舊會感到疼痛,而那個幽靈男孩雖然愛上了女孩,卻因為弟弟的死去,從此心中的空洞無法填滿,再也回不到溫暖的人類世界,我們期盼可以看見未來,就能知道現在該怎麼做,然而即使知道將來會遇到什麼,還是無法預期將會有怎樣的感受,儘管困惑,卻也只有不斷的往前走才能摸索出屬於自己的道路,就像童話裡的錫人樵夫,不管因為故事版本不同獲得的究竟是血淋淋真正會跳動的心臟,抑或只是被填滿絲綢的假心,或許憑藉著信念,我們總有一天還是終得以找回不再的東西。

 

過往,不是想像,那些跌跌撞撞是靈魂外不屬於誰的記憶,世界並不會與我們共同老去,但我們感念它豐厚了生命的樂章,成長本就是種冒險與體驗,即使用力拋擲的青春換上了蒼涼沙啞的聲調,那些縫合接隙的傷口會密合粹煉出另一種形式的深度,那些曾經發生以及未能發生的事都將滋潤餵養著下一段人生。

 

 

 


 ☆感謝三采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使神偷.jpg    

 


          作者:馬修狄克斯

          譯者:陳佩筠

          出版社:新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08

          ISBN/ISSN:9789862271018

 

 

 

 

基督教的"天使"是上天的使者,被神差遣來保護助人的聖者,而"小偷"則是竊取剝奪他人財物,損害到眾人利益的角色,兩者有著極大迥異性質與目的的個體,本書作者馬修.狄克斯卻巧妙的融合了其中的特色,創造出一個頗具顛覆性迷人又有趣的角色,中文書名《天使神偷》更是傳神的點出了這個故事的韻味。

 

要能贏得神偷的稱號,那"馬汀"可能當之無愧,尤其是當這份工作成了一種職業,而有別於時下業餘小偷,作者筆下的主角對於這份差事有著一定的堅持與法則,其謹慎小心與錙銖必較的程度神經質的近乎可愛,而其中描繪竊賊犯案時的情節,不經讓人驚恐的意識其身旁是否有著類似的疏忽,也佩服起馬修.狄克斯必定下了不少的功夫,才能如此鉅細靡遺的逼真揣摩出竊賊作案時的標準程序,與設定出看似無厘頭卻言之有理令人懾服的論點,小偷這個讓人聞之色變的名詞,也因為馬汀而有了些許不同,他讓人想起中國的「盜亦有道」這句話,是的,馬汀竊取他人財物時謹守著一定原則,他只偷被人遺忘了的東西,於是舉凡奶油、洗衣粉、廁所清潔劑等讓人瞠目結舌的日常用品,當然也包括銀器、耳環項鍊等貴重物件,只要佈滿灰塵或經年不用,消失,你也就只能歸咎於記憶的衰退。

 

這樣聰慧又精明冷靜的人物,卻有著情感上的遺憾與缺陷,幼年雙親的離異再婚,父親離去的懦弱無能、母親冷淡的背棄不支持,與繼父長期的譏諷看不起,且因為職業的因素必須單獨工作,馬汀也鮮少機會認識新朋友或與任何人分享工作上成就,而不管是吉姆這唯一的好朋友,抑或吉莉安—在餐館服務有著若有似無曖昧情愫的女孩,馬汀總還是無法以真實的自我面貌來面對,所以我們看見這個渴望與人群接觸、挖掘人們生活的主人翁,大多時候都是孤寂的進行獨白,於是只能藉由在與每個"客戶"的例行拜訪中尋求慰藉,閱讀過程中不難發現馬汀期盼獲得的,或許除了竊取被遺忘了的有形東西,還有其因長年熟悉而早已建立的無形情誼,這種單方有點像是假象的朋友關係,也多少填補了其心靈的空虛,所以當"牙刷事件"揭開序幕,不意外其善良與關懷的性格就像是連鎖反應般,接二連三的讓主角違反了既定的原則,也讓人生道路產生了些許不同的可能。

 

至此兼具天使與神偷的人格特質儼然成形,而接踵而來的災難除了趣味橫生,更帶有緊張刺激的驚險感,你很容易就隨著馬修.狄克斯的文字,為主角的機智反應而喝采,也替其身陷危難而捏把冷汗,而當付出成了一種使命與責任,也因此帶來了改變,我們感動於馬汀父親對於孩子的信任與關愛,重新找回親情的溫暖,我們慶幸蘿拉的出現與對待,終於有人看見了馬汀的內在,而那個曾讓他那麼貼近死神、拯救了的"朋友",使他如釋重負的和盤托出了深藏許久的秘密,也分享了數十年的人生經歷,最後更促使他做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決定。

 

小說的末尾留下了想像的空間,但我想不管馬汀決定故事從哪裡述說起,還好不用再恐懼沒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是誰,姑且不論結果的好壞,至少也不再是個遮掩、見不得光的杜撰人生,而是個真實的開始了。

 

 

 

 

☆感謝新雨出版提供試讀機會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怪物.jpg



         作者:蘇姍.黑波爾.歐姬芙

         出版社:小異

         出版日期:2011-09-26

         ISBN/ISSN:9789868584761

 

 

 

 

 

閱讀《怪物》一書可以顯然易見的看到瑪麗‧雪萊成名小說《弗蘭肯斯坦》的影子,這也就是眾所皆知的《科學怪人》,被西方視為恐怖科幻文學的始祖,甚至我們可以直白的說《怪物》就是建立在其體裁架構,重新賦予生命而改寫內容的小說,《科學怪人》發表後大量重寫或續寫的作品並不少,然而面對這距今近兩百年舉世聞名的經典名作,美國作家蘇姍‧黑波爾‧歐姬芙寫來卻毫不遜色,除了更完整的衍義詮釋出了怪物的內心世界,對於其情感矛盾的細膩勾勒更讓人讀來不捨,而其文字除了承續原著的文學性,引用了其他作家的作品,更帶有濃厚的詩意美感,其寓意傳達也有著值得令人省思的哲學面向。

 

《怪物》從一段私人日誌展開序曲,而藉由羅伯.華頓這個船長的紀錄娓娓道出了這歷時十年追殺故事的起因,也帶出了"維克多.哈特曼"這有著猙獰醜陋面貌的駭人主角,面對這個荒誕不經、褻瀆上帝之手的怪物產生了未知的恐懼,也對於其性格的漠然與冷血興起了憤怒,或許我們在閱讀之初都和華頓船長相同,對於這個什麼都不是的生物有著同仇敵愾、理之應然的情緒,然而隨著故事的發展、時間的流逝,在四部曲的事件轉折堆疊裡逐漸有了不同的觀感,書裡某個段落有趣的利用了怪物維克多.哈特曼的經歷,提及了肉體與靈魂的爭論,我們究竟是因為原罪,才受到處罰而有了肉體?抑或肉體為靈魂的僕役,是基於純善而創造出來的?那這個用屍塊拼裝出來、沒有靈魂的生物又是什麼?最初眼睛看見的、心裡以為的,是否就是事實的全貌?

 

反觀故事裡那些被稱為人、也身為人的角色,維克多.法蘭根斯坦—怪物的創造者與父親,「魔鬼」是他對於這個人造人活生生站立眼前說出的第一句話,自此而後便是永無止盡的恐懼與憎恨,比起被創造者,創造者難道不需要付更大的責任?羅伯.華頓—誓言摧毀怪物的追捕者,從原本單純的安撫好友與承諾,十年鬼魅般的獵殺行動,理性早已全然喪失,面對自身生命的孤寂與缺陷,如果人生早已沒了生存的目的,或許仇恨成了另一種病態支撐生命的力量,而莉莉.溫特邦—這個有著心靈疾病令人膽顫心驚的女孩,有著健全的家庭與富裕的生活,然而對於許多事物想法的獨特,卻是比怪物更怪物,在這些行徑有如怪物般角色裡,我們看見了這些人類是如此扭曲又可悲地活著。

 

相較於怪物維克多.哈特曼對於身為人的奢望、對於情感的渴望,這個怪物從最初的悲憤嗜血、對自我存在的疑問,隨著第一人稱日記的書寫,我們感受到了這個喜好閱讀文學與詩集的怪物,不斷在文字裡試圖逃避與尋找慰藉,然而在一連串漂泊不定的旅程裡,那些生命中所出現的人—不管是朋友、愛人、敵人或陌生人,逐漸也讓他產生了憐憫、寬恕、關愛的改變,甚至最後願意捨身成了大家口中的黑天使,不知道自己是什麼已經不重要,與其在意別人注視的目光,或許當我們願意放下心中的怨懟,自然也就能從這泥濘輪迴的深淵得到解脫,心性從來不會因為外在的不同而被抹滅,人性的光輝與動人也就在那剎那的轉念間。

 

「神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他。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形體被賦予了,但關於人性、靈魂或善惡卻是取之於自身選擇,不管對於何種生物而言,或許這也才是決定人之為人最重要的因素。

 

 

 

 

☆感謝小異出版提供試讀機會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紅色手指.jpg 


 

         作者:東野圭吾

         譯者:劉姿君

         出版社:獨步文化

         出版日期:2011-03-14

         ISBN/ISSN:9789866562839

 

 

 

《紅色手指》著重的點並不在於破案推理,而是現存於社會時有耳聞的一些現象,兇手可以在一開始就點明,在最後臣服於律法,但關於人性的悲哀與無奈,似乎永遠是個難解的問題。

 

親子教養問題或許是這個案件導源的主因,溺愛不敢違逆孩子的母親、總是逃避不願面對問題的父親,還有在自己認知裡,永遠都沒錯,一切則都是身邊大人責任的孩子,我們聽過咬掉母親耳朵,只因保護過度讓孩子是非善惡無所謂,最後怨恨母親毀了一生的真實案例,我們看過不分青紅皂白披頭就罵,或好言出言糾正最後還是落得彼此惱羞成怒,雙方起了爭執甚至砍殺死傷的新聞報導,這樣說起來管教還真的不容易,太過或不足只是形成另一個問題罷了,所以故事中的父親沒有積極在當時面對處理孩子的心態,而是暗自祈求問題能不被當面看見或察覺到,當初為什麼不想辦法解決,如果要等到我們後悔起當初,其實問題早已形成。

 

而鑄成故事中的父母一錯再錯的原因,除了保護不忍,東野圭吾也點出了社會接納犯罪者的疑問,犯了罪是否就該付出對等的代價,現行法律讓這些人服完刑後回到社會是否就能得到重生,我們能毫無歧視、平等對待那些過往的印記嗎?

 

看見孩子的過錯,才感受自己的辛苦,但我們又能反思起自己也是為人子女,那另一對父母在自己身上所投下的疼愛與關注嗎?社會人口雖日趨高齡化,但在這安養中心一間開過一間的繁盛年代,奉養父母不知道還會不會是種義務或責任,其實像故事中這個老奶奶去不去養護中心、失智與否早已沒了意義,彼此已經沒有了心的羈絆,家庭溫暖不復存在,住在一起又如何,充其量而言只是互不相識的陌生人,這個家早已經不是她的家了。

 

「每個人治療傷口的方式都不同,旁人大多無法理解,但最重要的是,就算無法理解,也要予以尊重。」雖然對於故事結尾加賀恭一郎與父親達成的協議或老奶奶假裝的動機有點疑慮,不過這位東野塑造出的刑警角色確有其細緻與迷人之處,也讓人在沉重嚴謹的追查真相過程多了一份柔軟與感性。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