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rVV57b  

 

作者:雪倫

出版社:商周

出版日期:2025-08-09

ISBN:9786263905832

 

雪倫的《微光》延續了《宇宙都給你》與《餘溫》所構築的共享時空設定,人物彼此穿梭於不同故事中,時而作為主角,時而成為別人的配角,形成一種既獨立又相互呼應的閱讀體驗,在這一部中,聚光燈落在簡凌菲身上—一位年過四十,仍然相信人生可以擁有 happy ending 的女性,她有著自律到近乎強迫的生活節奏,用嚴密的原則與日常為自己築起安全的堡壘,而這份自我要求,既是源於對美好生活的執著,也是她面對不可控世界時唯一能掌握的部分。

 

簡凌菲的故事是一幅細緻的生活切片,橫跨愛情、家庭、工作與友情在感情中,她曾多次深陷投入,卻也多次跌得狼狽,因此學會在確定前不輕易公開感情;在家庭裡,她是最聽父親話的老二,習慣在兄妹間扮演調和者的角色;在職場上,她擁有穩定的公職,按部就班地累積年資與假期,活得看似安穩,卻偶爾被「身而為人真是件疲累的事」的念頭暗暗侵蝕;在朋友關係裡,她有鄭海洋這樣的摯友,能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也偶爾對她的「心靈追求」提出直白的吐槽這些面向交織出一個真實且矛盾的人一邊渴望穩定與陪伴,一邊又害怕再度受傷。

 

對凌菲來說,愛是一種本能,也是一種習慣,更是家庭教育與個人信念交織出的反射動作她願意為所愛的人端上熱湯、提供金錢週轉、在對方低潮時默默守在一旁,因為她深信「施比受更有福」只是,當付出成為理所當然,當回報只是更多的委屈時,那份信念也會在疲憊中動搖作者雪倫沒有用否定去推翻這種價值,而是讓她慢慢意識到照亮別人固然重要,但不能因此熄滅了自己的光真正的溫暖,是雙向的流動。

 

《微光》令人印象深刻之處,在於它不僅探討了愛與付出的界線,也挑戰了現代社會對愛情與單身的定義它提醒我們,不必帶著傷口去愛人、為討好而付出,而是先成為自己的光即使微弱,也足以為自己指引方向。故事結尾,簡凌菲與方亦川的互動,像是一扇半開的窗,或許會透進新的光,也可能藏著未知的陰影作者將答案留給讀者,讓人願意帶著期待去想像他們的未來或許,微光的真正意義正在於此:不需照亮整片夜空,只要在最黑的時刻,仍有一盞燈為彼此守著。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mp/phpiS0gM0  

 

作者:東野圭吾

譯者:王蘊潔

出版社:皇冠文化

出版日期:2025-07-28

ISBN:9789573343301

 

《瀕死的凝視》以一場極端殘酷的車禍揭開序幕,將死亡的無力與不甘以冷冽筆觸呈現得觸目驚心岸中美菜繪在凌晨回家途中被車輾斃,小說細緻描摹她肉體崩解的每一刻,卻以近乎平靜的節奏書寫童年記憶、初戀、婚姻日常一幕幕閃回,與死亡逼近的現實交疊,讓這場意外成為對一段完整人生的殘酷終結,也讓受害者的存在帶著沉重而無法忽視的重量。

 

之後,調酒師雨村慎介的登場像迷霧般籠罩故事他在酒吧遭陌生男子襲擊,醒來後才得知自己一年半前曾撞死美菜繪,卻對事故毫無記憶這種失憶不僅使他顯得無助,更像是一道殘忍的屏障,讓他得以逃過懺悔的煎熬小說在此放大道德矛盾:若加害者能因遺忘而繼續生活,受害者與家屬被迫承受的失落是否更加殘酷?讀者被迫跟著慎介,陷入荒謬卻沉重的「無記憶罪行」之中。

 

死者丈夫岸中玲二的報復行動平靜卻決絕他完成襲擊後選擇自殺,如同一場無聲卻沉重的祭儀警方的調查紀錄、同事的回憶,共同拼湊出一個被悲傷徹底吞噬的男人形象這樣的對照讓慎介的失憶更加刺目:一方永遠停留在死亡時刻,另一方卻能以遺忘繼續日常小說在兩個家庭之間拉出不對等的裂縫,構成全書最尖銳的質問隨著劇情推進,一名神秘女子的出現令氛圍更為詭譎她的存在像是死亡與記憶之間的殘影,每一次出現都像不肯散去的凝視,逼問那場事故究竟帶走了什麼

 

僅讀至第十四章,故事仍留有許多懸而未決的線索:神秘女子的身份與動機、慎介失憶背後的真相、罪行是否能真正被直視這些問題如暗潮般潛伏在劇情下方,東野圭吾沒有急於給出答案,而是讓讀者帶著不安與疑惑繼續前行,也期待後續能揭開更深層的人性審判。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mp/phptGTM26  

 

作者:水瀬紗良

譯者:緋華璃

出版社:平裝本

出版日期:2025-07-14

ISBN:9786269950041

 

《在煙花綻放的季節守護妳》讀起來就像一段用青春與遺憾拼湊而成的記憶影片主角瑞希不是那種熱血型的少年,反而帶著一種沈靜而壓抑的張力他選擇逃避煙火大會的那一刻,成了失去與悔恨的開端作者細膩描寫了少年之間難以啟齒的情感,也寫出大人說不出口的崩潰與無力像瑞希的母親長年將亡子投射在他身上,夏帆則背負著四年來的自責與沉默,每個人都像被困在那年夏天的陰影中,時間彷彿從此停滯,無法真正向前走。

 

比較特別的是,這部小說加入了時空穿越的設定,卻不是那種拯救世界的戲劇冒險,而是回到一個讓人後悔不已的夜晚,試圖彌補那些來不及說出口的話池田老師說:「如果改變過去是為了滿足自己,勢必要付出代價」,讓人不禁想到蝴蝶效應──一個小小的選擇,也可能掀起難以逆轉的後果煙火夜的意外是悲劇的開端,也是無數情感的交錯點但如果真的回到過去,那所謂的「代價」又會是什麼?這樣的未知與懸念,也為故事增添不少張力。

 

這本小說讓人懷念的不只是某段青澀的感情,而是那種曾經為某人、某個夏天心動不已的感覺故事裡的冰棒、泳池、浴衣和煙火,看似平凡,卻因角色之間的情感而變得格外深刻特別的是,它把青春的遺憾與穿越時空的奇幻巧妙融合,產生出一種獨特的情緒火花那種「如果當時怎樣,也許一切就不同了」的心情,我想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曾經有過,也因此格外期待未完待續的故事將如何展開。

 

#在煙花綻放的季節守護妳 

#水瀬紗良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mp/phpYS9yJu  

 

作者:金智恩

譯者:林零

出版社:臉譜出版

出版日期:2025-06-28

ISBN:9786263156579

 

小說從智媛的視角出發,她是個剛滿十八歲的韓裔美籍女孩,在父親離家後,與情緒崩潰的母親和年幼的妹妹努力維持日常但真正讓家庭失衡的,是母親新交的男友喬治──一位自誇懂韓文、對亞洲文化充滿「興趣」的中年白人喬治的言行處處透露出對亞裔女性的異樣凝視與冒犯,從性別到種族,對兩姊妹都造成壓迫與威脅更糟的是,母親選擇視而不見,甚至默許他的行為,讓智媛陷入無力與孤立當現實不再有出路,她的想像開始失控:她渴望那些藍色的眼睛,幻想把它們一顆顆挖出、咀嚼、吞下

 

《眼睛最美味》乍看是一部帶有異色風格的恐怖小說,確實有不少令人反胃的描寫,像是魚眼的觸感、吞嚥的血腥與夢境的幻象等,不過最讓人不寒而慄的,卻是女主角那種在絕望中維持冷靜的崩壞過程,吞食的意象令人不安,也成了小說最有力的控訴,眼睛是觀看、權力與認同的象徵,而智媛以吞食作為反擊,既是想從身體奪回主導權,也反映了夾在兩種文化之中的迷惘和拉扯,最終她的身體成為抵抗的舞台,而暴力,成了被迫學會的語言。

 

故事可怕之處,還在於它毫不迴避地指出:真正的怪物,往往不是夢裡那些長滿眼睛的幻象,而是日常中那些看似正常卻不斷消磨人意志的存在母親的崩潰並不陌生,她把魚眼當作迷信,也當作寄託,期待吃下去就能帶來好運,卻無法承認生活早已失控喬治代表的是文化裡根深蒂固的白人男性凝視,包裝成欣賞,實際上是物化與征服而妹妹智賢,雖然還年輕,卻早早學會壓抑自己的聲音,只為避免衝突與不安。

 

這本小說就像一道令人作嘔卻難以移開視線的菜餚,令人既感到不適又欲罷不能,也像是一道不願被看見的傷口,血腥、混亂、難以直視,卻又極具穿透力從魚料理到母女關係、從移民處境到女性身體的主權,《眼睛最美味》用一場吞食儀式,把整個族群與性別壓迫的現實搬上餐桌,赤裸地攤在讀者面前,等著你/妳來品嘗理解。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tmp/phpzmVsJM  

 

作者:班傑明.拉巴圖特

譯者:葉淑吟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5-05-10

ISBN:9786263905122

 

 

《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是一部難以歸類的作品它介於小說與非小說之間,以科學史為基礎,結合文學敘事與哲學思考,描繪出幾位改變20世紀科學進程的重要人物書中沒有完整的情節線,也不致力於還原全面的歷史,而是用一種介於記實與虛構之間的筆法,捕捉那些關鍵時刻裡的內在震盪,讓科學不再只是理性思辨的產物,更是人類慾望與恐懼的折射。

 

情節自普魯士藍顏料的發明講起,原本是藝術材料,後來卻成為毒藥氰化物的來源,甚至和戰爭、集中營的毒氣有關從這樣的故事開始,帶我們看見科學怎麼一步步變成一種危險的力量隨後聚焦於史瓦西、格羅騰迪克、海森堡、薛丁格等科學家的生命歷程這些故事讓我們體會到知識並非總是光明的,也可能帶來道德上的混亂與心理上的崩解。

 

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作者刻意模糊了真實與虛構的界線,如果你是和我一樣對科學史並不太熟悉的讀者不用過度擔心,在這本小說中除了可以一窺這些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蹟,更令人感受深切的是那些本來只是抽象的名字,透過作者筆下成了帶著強烈情感與掙扎的個體,每位人物心理狀態的描寫真實得令人不安,也意外地動人原本遙遠的知識,因為觸及人性最脆弱的部分,也變得貼近可感

 

這本書籍讓人聯想起現代版的《浮士德》,只不過這次賣給魔鬼的不再是靈魂,而是知識與人性,科學原本被視為帶來光明與秩序的力量,然而書中所揭示的,卻是那些光明背後的黑影——人性的脆弱、文明的暴力,以及思想帶來的孤絕,這是一部關於驕傲、瘋狂與渴望的作品,也是一記警鐘,提醒著我們文明的每一次躍進,背後可能都埋藏著無法承擔的代價,我們愈渴望理解這個世界,或許也正邁向我們無法承受的真相。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tmp/phppgMgOf  

 

 

作者:五十嵐律人 

譯者:許展寧

出版社:奇幻基地

出版日期:2025-06-05

ISBN:9786267436899

 

 

在被稱作「鏡澤」的異端小鎮上,自由是以法律為邊界的虛假幻象高中生宏哉和杏梨每週三次並排接受透析治療,病房裡的機器聲如命運的預示,杏梨那句「魔女生來就是罪惡的存在」,成了這場故事無聲的引線。《魔女的原罪》以一樁少女遭抽乾血液的神秘命案為開端,牽動的不只是宏哉對摯友的思念與追尋,更是整座社區對「異質者」的無形審判作者五十嵐律人藉由法庭推理的敘事外衣,緩緩揭露「正義」背後那些不被言說的醜惡真相,而那所謂的「原罪」,其實並非來自犯罪本身,而是落在那些未犯罪卻被貼上標籤的加害人家屬身上。

 

小說的推進如剝洋蔥般,一層層揭露隱藏在人性陰影中的真實鏡澤高中沒有傳統校規,學生可以染髮、穿便服、自由表達自我,卻在校園各處架設無死角的監視器,發給每人一本厚厚的六法全書,宣稱「不犯法」才是唯一準則這表面自由實則高壓控管的校園,讓人聯想到極權政體下的治理模式,矛盾地將法治作為操控的工具當少女杏梨的屍體在風雨後被發現,宏哉的母親和泉靜香遭逮捕,社會輿論如海嘯般襲來,學校內外流言四起,審判早在法庭開庭前就已展開比起找出真相,社會更急著找出一位能承擔罪責的「魔女」。

 

《魔女的原罪》最令人痛心之處,是它對加害人家屬處境的深刻描寫他們未曾犯罪,卻被迫背負社會的敵意書中多次提到,一旦犯罪事件曝光,加害者的家人——無論是父母、配偶還是子女——往往立刻失去工作、被逐出學校、甚至遭受惡作劇電話與人肉搜索他們被視為與犯人站在「同一陣線」的同謀,無法逃脫社會的投射與指責,連最基本的社交與生存權利也被剝奪這種從未「做錯事」卻被迫承受懲罰的處境,正是作者所提出的「原罪」:一種由血緣或關係衍生的集體標籤,是社會偏見最殘酷的延伸。

 

小說巧妙運用第一人稱視角,讓讀者得以與宏哉同步經歷懷疑、痛苦與覺醒 小說後段的審判場景更有如壓力鍋般令人窒息每個問題、每句回應,都像是對人性良知的拷問在這場現代魔女審判中,被告不只是宏哉的母親,更是整個社會中那些「不合常理的存在」。面對這些人,我們是選擇理解?還是選擇排斥?小說沒有給出標準答案,卻用辯證性的敘事,讓每位讀者都無法置身事外。

 

《魔女的原罪》是一部包裹在推理外殼下的社會批判小說,它直視偏見、挑戰群體正義,並讓我們反思:「法律是否總能代表正義?」「媒體是否真正追求真相?」「我們是否也曾是那揮舞火把的一員?」在這個資訊過載、情緒先行的時代,最可怕的從來不是刀刃,而是那看似理性的審判之眼它提醒我們,有些人之所以被定罪,不是因為他們犯了罪,而是因為我們需要一個「魔女」,來維持群體虛假的秩序與安寧。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mp/phpIzGZyB  

 

作者:薩曼莎.格林.伍德洛

譯者:朱崇旻

出版社:奇幻基地

出版日期:2025-05-01

ISBN:9786267436844

 

 

曾經被譽為醫學奇蹟的「腦葉切除術」,如今已被視為人類醫學史上最爭議的一頁《大腦切除師》正是以這項實際存在、甚至曾獲得諾貝爾獎的手術為故事核心,重新揭露醫界曾經發生過的倫理崩壞小說中所涉及的角色,如發明碎冰錐簡易版腦葉切除術的醫師、甘迺迪家族的精神病史、精神醫學界的時代背景,皆有其歷史依據,使得作品在閱讀過程中充滿一種令人不安的真實感這不是虛構世界的驚悚遊戲,而是曾真實存在於人類社會中,且造成無數受害者的醫療「進步」。

 

書中並未單純重現史實,而是從一個更深層的視角出發,探討了那些以良善之名出發、最終卻導致悲劇的過程副院長盧絲與醫師丈夫羅伯特原本懷抱改革精神醫療體制的理想,試圖透過腦部手術改善病患的病況,解除社會對精神病患的歧視與恐懼但隨著手術廣泛推行,結果並非如預期那般美好病患失去情緒、人格與思考能力,雖然變得「安靜」,卻也形同植物人,小說巧妙描繪了羅伯特逐漸被醫學成就與名聲吞噬的過程,當初拯救人的初衷,被自我膨脹與權威地位取而代之,以科學進步之名所行之事,若缺乏謙卑與倫理反思,就可能淪為冷酷的實驗與迫害,小說便是以此為題,層層剝開那些「理性」面具下的瘋狂與偏執,讓人不寒而慄。

 

作為小說的另一亮點,書中不僅以第三人稱敘述故事,更是透過兩位女性角色──盧絲與瑪格麗特──的視角來推進情節盧絲身為精神病院副院長,是罕見在男性醫學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女性,她面對的不只是道德難題,還有性別權力結構的壓迫與孤立而瑪格麗特則代表了另一種被沉默的聲音她是一位年輕家庭主婦,飽受產後憂鬱折磨,對於無法成為理想中的妻子與母親,深陷無力與自責之中,盧絲與瑪格麗特的視角互為映照,一位身在體制中苦苦掙扎,一位則在體制外尋求理解,兩人皆為那個時代被邊緣化的女性發聲,也讓這部作品在人性描寫上更為立體與深刻。

 

《大腦切除師》將懸疑與歷史相結合,揉合真實案件與小說張力,在描寫人性糾結與醫學暴力的同時,也創造出具有高度可讀性的劇情節奏,讀者不僅能從中瞭解腦葉切除術的誕生與興衰,更被迫與角色一同面對那個對精神疾病充滿恐懼與偏見的年代,它讓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治癒」?誰有資格替他人做出人生終極的決定?這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訴說的不只是歷史,更是人類如何面對恐懼、選擇、與悔悟的故事。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tmp/phpDgW8el  

 

作者:丹妮莉.楚索妮

譯者:楊惠君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5-04-10

ISBN:9786263905047

 

《謎題盒》以一位神官在日本伊勢神宮進行的神祕儀式作為開場,迅速將讀者帶入充滿肅穆與古老傳說的氛圍之中,名為「龍盒」的木製機關盒,據說一眼即盲、一觸即灼,不僅象徵神聖與禁忌,更藏著貫穿全書的關鍵謎題——它不只是物理的容器,更像一個深埋於歷史與信仰中的封印。作者丹妮莉・楚索妮擅長以極具畫面感的筆觸構築出文化與神話交織的敘事空間,不敵誘惑導致殺身之禍的神職人員,也成功地種下了懸念的種子:這只盒子究竟藏著什麼秘密?讓這場解謎之旅從一開始就充滿神祕色彩。

 

而在大洋彼岸的紐約,帶出了書中的主要靈魂人物──當代最頂尖的謎題師麥可・布林克,他因一場腦傷意外罹患罕見的後天學者症候群,從此具備超凡的模式辨識與解謎能力,然而這份天賦如同詛咒,讓他難以體驗真正的平凡生活,當他遇見神秘女子並接下那只精緻的機關盒時,整個情節開始步入令人屏息的節奏,作者巧妙地讓這位西方主角與東方傳奇物件相遇,透過文化衝擊與認知交錯,形塑出故事最引人入勝的對比與張力。

 

本書的亮點毫無疑問是人物塑造與謎題設計的雙重交織,除了主角那種充滿矛盾卻真實可感的心理深層描繪,另一位關鍵角色中本櫻也極具魅力,她的加入不只是戲劇性地啟動故事,更提供另一層視角與文化深度,當然還有以反派大魔王帶出的人工生命、數位監控的議題反思,除此之外小說中不乏許多象徵意義濃厚的謎題設計,無論是盒中的摺紙菊花、內藏的填字謎題,還是多層機關的構造,每一項設計都帶著心思與隱喻,圖文並茂的呈現也讓讀者不是只有「看」主角如何破解,更邀請我們進入故事「一起解」!

 

整體而言,《謎題盒》延續了《謎題師》融合懸疑、歷史與哲思的風格,卻又更進一步加入對文化、權力以及人性執著的探討,小說讓我們看到謎題不只藏在盒中,也藏在人心,正如文中所說:「你這一生最費解的謎題,是你自己。」這不僅是一場謎題解破的冒險,更是一場對自我的探索與重建,作者丹妮莉・楚索妮因曾旅居日本的經歷而發想了這部作品,延續了一貫擅長的跨文化敘事與高密度敘事節奏,在龍盒那精密得近乎神聖的構造背後,藏著的不只是解謎的樂趣,抑是一種來自文明深處對未知的敬畏,西方理性與東方神祕在此交會,也意外碰撞出令人驚艷的火花。

 

相關系列作品:

《謎題師》 關於《謎題師》-旅人書房|痞客邦

《謎題盒》 關於《謎題盒》-旅人書房|痞客邦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