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試讀書 (68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怪物.jpg



         作者:蘇姍.黑波爾.歐姬芙

         出版社:小異

         出版日期:2011-09-26

         ISBN/ISSN:9789868584761

 

 

 

 

 

閱讀《怪物》一書可以顯然易見的看到瑪麗‧雪萊成名小說《弗蘭肯斯坦》的影子,這也就是眾所皆知的《科學怪人》,被西方視為恐怖科幻文學的始祖,甚至我們可以直白的說《怪物》就是建立在其體裁架構,重新賦予生命而改寫內容的小說,《科學怪人》發表後大量重寫或續寫的作品並不少,然而面對這距今近兩百年舉世聞名的經典名作,美國作家蘇姍‧黑波爾‧歐姬芙寫來卻毫不遜色,除了更完整的衍義詮釋出了怪物的內心世界,對於其情感矛盾的細膩勾勒更讓人讀來不捨,而其文字除了承續原著的文學性,引用了其他作家的作品,更帶有濃厚的詩意美感,其寓意傳達也有著值得令人省思的哲學面向。

 

《怪物》從一段私人日誌展開序曲,而藉由羅伯.華頓這個船長的紀錄娓娓道出了這歷時十年追殺故事的起因,也帶出了"維克多.哈特曼"這有著猙獰醜陋面貌的駭人主角,面對這個荒誕不經、褻瀆上帝之手的怪物產生了未知的恐懼,也對於其性格的漠然與冷血興起了憤怒,或許我們在閱讀之初都和華頓船長相同,對於這個什麼都不是的生物有著同仇敵愾、理之應然的情緒,然而隨著故事的發展、時間的流逝,在四部曲的事件轉折堆疊裡逐漸有了不同的觀感,書裡某個段落有趣的利用了怪物維克多.哈特曼的經歷,提及了肉體與靈魂的爭論,我們究竟是因為原罪,才受到處罰而有了肉體?抑或肉體為靈魂的僕役,是基於純善而創造出來的?那這個用屍塊拼裝出來、沒有靈魂的生物又是什麼?最初眼睛看見的、心裡以為的,是否就是事實的全貌?

 

反觀故事裡那些被稱為人、也身為人的角色,維克多.法蘭根斯坦—怪物的創造者與父親,「魔鬼」是他對於這個人造人活生生站立眼前說出的第一句話,自此而後便是永無止盡的恐懼與憎恨,比起被創造者,創造者難道不需要付更大的責任?羅伯.華頓—誓言摧毀怪物的追捕者,從原本單純的安撫好友與承諾,十年鬼魅般的獵殺行動,理性早已全然喪失,面對自身生命的孤寂與缺陷,如果人生早已沒了生存的目的,或許仇恨成了另一種病態支撐生命的力量,而莉莉.溫特邦—這個有著心靈疾病令人膽顫心驚的女孩,有著健全的家庭與富裕的生活,然而對於許多事物想法的獨特,卻是比怪物更怪物,在這些行徑有如怪物般角色裡,我們看見了這些人類是如此扭曲又可悲地活著。

 

相較於怪物維克多.哈特曼對於身為人的奢望、對於情感的渴望,這個怪物從最初的悲憤嗜血、對自我存在的疑問,隨著第一人稱日記的書寫,我們感受到了這個喜好閱讀文學與詩集的怪物,不斷在文字裡試圖逃避與尋找慰藉,然而在一連串漂泊不定的旅程裡,那些生命中所出現的人—不管是朋友、愛人、敵人或陌生人,逐漸也讓他產生了憐憫、寬恕、關愛的改變,甚至最後願意捨身成了大家口中的黑天使,不知道自己是什麼已經不重要,與其在意別人注視的目光,或許當我們願意放下心中的怨懟,自然也就能從這泥濘輪迴的深淵得到解脫,心性從來不會因為外在的不同而被抹滅,人性的光輝與動人也就在那剎那的轉念間。

 

「神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他。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形體被賦予了,但關於人性、靈魂或善惡卻是取之於自身選擇,不管對於何種生物而言,或許這也才是決定人之為人最重要的因素。

 

 

 

 

☆感謝小異出版提供試讀機會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恐懼學校.jpg 

 

 

        作者:吉蒂.丹希娃莉

        譯者:穆卓芸

        出版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1-08-29

        ISBN/ISSN:9789573328384

 

 

 

 

聽聽維基百科上是如何定義"恐懼"的,恐懼(英文:Fear)是指人或動物面對現實的或想像中的危險、自己厭惡的事物等產生的處於驚慌與緊急的狀態。

 

人對於恐懼的產生源自於身體的本能反應,就像情緒的喜怒哀樂般自然,而恐懼的事物千奇百怪,恐洗症、恐蔬症、恐醜症、恐鏡症……別瞠目結舌!也別暗自竊笑!這可能只是《恐懼學校》裡眾多羅列症狀的百分之一,人人都有害怕的東西,搞不好你就佔了其中好幾項,不過,別擔心!請打開電視與水龍頭,有養狗者也請務必讓寵物吠叫,噓~低調隱密些,若你得知「恐懼學校」的存在,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四個個性迥然不同、特色鮮明的孩子已經先去探過路、打過了前鋒。

 

瑪德蓮,這個閱書無數、博學多聞的小女娃,只要你聽見歇斯底里的尖叫聲,就知道她遇到蟲子蜘蛛了,所以看到戴著面紗、包的像阿拉伯回教徒,還隨身攜帶殺蟲劑的女孩,別懷疑,那就是她了!提多,他最好認了,如果你看到全身圓滾滾、口裡滿是食物,卻還不斷跟你提著死亡的案例與數據,沒錯!就是那個胖小子;露露,千萬別要她進電梯,這個直率、想到什麼說什麼的性格女生,會用像黑道的口吻跟你嗆「別逼我,不然我發誓你再也別想見到自己的小孩。」而蓋瑞森,這個帥氣有著古銅膚色、並受盡女孩愛慕的大男孩,什麼形式的運動都難不倒他,除了~水!硬漢形象會幾近崩潰的毀於一旦。

 

四個孩子就這麼帶著複雜又惶恐的心情進了恐懼學校,而這所學校,哇噢~讓人忍不住先發出讚嘆聲,如果你覺得「恐訓室」、「臭味食物收藏室」等很可怕,或許和我一樣鎮日身處在教育現場,就能諒解與體會現實生活的教室有多麼制式與乏味,進而對於這樣的"創新"空間耳目一新,什麼書本教具都不需要,教育最高原則不是你灌輸了多少,而是他們從實際經驗中領悟了什麼;而威靈頓夫人,這個校長雖不用兼撞鐘,但卻也是唯一的師資來源,「選美皇后隨時會做好準備」是她掛在嘴上的至理名言,或許你會好奇來這個學校不是參加選美比賽,而是學習如何克服恐懼,但這個怪怪美"婦女"老師可是要比你在電視新聞看到的任何老師要來的麻辣,自有自的一套教學之道,什麼因材施教、多元教學,在她手上保證絕對可以發揮的淋漓盡致,這群孩子就在這麼驚嚇不斷、笑料百出的過程裡暫時順利結了業。

 

克服恐懼,靠的不是一句「不要怕!」,如果單只是安撫、流於口語,恐懼只是被棄置、壓抑下,終究還是潛藏在內心深處,我們是要焚香祈禱著不會再遇到,或者消極的等待它終有一日再爆發,或者像威靈頓夫人教的一樣「恐懼需要時間,每天面對」,在這個不停挑戰自己的過程裡,故事裡的老師運用孩子個別差異的互補,巧妙的在同儕互助關係裡建立其自信,會害怕、會恐懼為人之常情,但這只是人類眾多缺憾之一,恐"敗"症、恐"憶"症、恐"獨"症……我們究竟要面對處理的又是哪一個症狀?單單解決完一個就好了嗎?或者我們必須探究正視的,或許就是恐"恐懼"症本身,有時那就像是道說來簡單,卻怎麼也穿越不過的透明圍幕,四個孩子在危難中找回了勇氣與信心,也許我們需要的也是這麼一點契機與力度,恐懼,自然也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了。

 

看完《恐懼學校》一書,面對九月即將而來的開學潮,或許也該申請張「恐懼學校」的入學許可,先入校解決一下自己的恐懼,順便跟威靈頓校長討教幾招教學方法,好幫忙我那群尚無緣被遴選進入恐懼學校的孩子,等候「恐懼學校」的震撼體驗前夕,先來幾堂「恐懼教室」適應一下好像也不錯。

 

人人都有害怕的東西,不過這一回合嚴禁恐校症、恐師症。

 

 

 

 

☆感謝皇冠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離別的聲音.jpg  



        作者:青山七惠

        譯者:王蘊潔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1-07-27

        ISBN/ISSN:9789571354118


 

 

 

 

閱讀青山七惠的作品讓人對於"離別"二字有了全新迥異的觀感,《離別的聲音》裡沒有痛徹心扉、少了聲嘶力竭,但那沉默又淡淡的無力感,彷彿引起了波瀾在心中淺淺晃動,留下了不著痕跡的感受。

 

六則短篇故事裡大都是生活中擦身而過的人,這樣的人物既佔不了生命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卻也無法歸類為全然不熟識的陌生人,或許充其量我們稱之為人生中的過客,有些風景一閃而過,但新舊幻影重疊間,生命已進出其中有了騷動,人生的偶然與必然,可能記得,也可能忘記,但因為青山七惠我們駐足傾聽,喚醒了塵封已久的片段,沉靜深邃間,不經也讓人倍感了寂寞起來。

 

<新大樓>裡震耳欲聾的施工聲,卻怎麼也掩蓋不了麻美子與同事藤倉之間的沉默,而兩人的公事公辦與客套隔閡,卻像是一股不協調的氛圍,將人緊閉在那密不透氣的小房間裡無法呼吸;<高手>裡機器削磨發出了刺耳的聲響,鐵鎚用力敲打著鞋跟,完美男人的邀約讓人脫離了形單影隻的孤獨,然而當小木曾萬梨子又注視著眼前這高高在上的修鞋匠時,卻為輕易放棄的感受感到羞恥,我們麻痺了什麼?那個男人又戰勝了什麼?修補過刮痕的鞋子是否當真就此無了痕跡?<女兒>裡喧鬧瀰漫了整個食堂,膨脹的雜音中,那個每天都點海帶苗烏龍麵的寂靜女學生,引發了雪子的關注與想像,「你根本不了解那個女孩吧?」耳邊傳來兒子不耐的聲音,就一如女孩最後注視自己那反抗的眼神,或許在生兒育女後,偌大空虛的心靈也告別了年幼的想像,連路都找不到了。

 

  於是她放棄了回想,走出了小房間;於是他的耳朵彷彿聽不到任何人的聲音,只能聽到機器的聲音;於是我們已經分不清自己是在那個房間內,還是在房間外面。

 

  <二飼先生的近況>裡當宮田雅實收到不認識卻又頻頻傳至的電子郵件,開誠布公的文字裡讓人多了期待卻也不安,面對未知網域洩漏自己真實身分是種恐懼,然而對於現實那些交換名片就把名字拋諸九霄雲外的人,卻期望自己在別人漸失的記憶裡可以再拾起;<不中用>裡阿久津持續投稿畫作,只盼大學時未積極追求的心儀女性友人可以再與之產生聯繫,然而當夢想成真,曲線畢露的身軀迷惑了雙眼,卻也帶來了冷硬尖銳的痛楚,一如那些被自己遺棄、冷淡對待的女人;<法比安家的回憶>是十五年前的記憶了,主角跟隨友人到瑞士同學娜蒂亞家中作客,陌生的環境、語言的隔閡,加上連日水土不服的腹痛,然而這趟旅行卻留下了莫名的感動,在多年後,持續通信維繫著。

 

於是她走上人行陸橋,在照亮公園的燈光下尋找熟悉的臉;於是他用力甩開她的手,朝向黑暗的角落奔跑;於是我們每次都在信末寫︰「很期待可以見面,你什麼時候有空來玩?」。

 

  "再見"是分開告別,也或許是再一次相見,是有形的道別離去,也或許是無形的心靈疏離,是疼痛悲傷的,也或許是期待喜悅的,縱使人都必須隨時準備好說再見,但在青山七惠的文字裡,離別似乎沒了盡頭,而聲音卻依然縈繞耳際。

 

 

 

 

 

☆感謝時報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屠夫.jpg

 

     

        作者:菲利浦.卡羅

        譯者:李璞良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1-08-07

        ISBN/ISSN:9789861209258

 

 

 

 

 

 

紐約時報裡對於本書的推薦語一針見血的點出了其特色,它說「在描述真實犯罪案件的作者群之中,菲利浦‧卡洛要算是其中的泰斗,對情節的描述簡直讓人不寒而慄。」《屠夫》就是這麼一本血腥的回憶錄,裡頭忠實記載了湯米‧彼特拉之所以成為美國黑手黨頭號殺手的嗜血實錄,閱讀本書可能需要一些心理準備,其描述的文字與附錄的照片,讓人不經想起電影《沉默的羔羊》裡人魔的殺人不眨眼。

 

若要追究大部分犯罪者的性格養成或行為,好像大抵不離兒時的成長背景,湯米‧彼特拉雖有個健全的家庭,但其高八度的嗓音與懦弱的形象,卻成了鄰里同儕霸凌與排斥的對象,壓抑的心靈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爆發,也終究讓自己更強、以暴制暴的反社會心理取代於良善之心,武術的追求營造了外顯的陽剛形象,也憑藉著這肉體的力量讓湯米意識到拳頭是解決所有麻煩的利器,而加入黑手黨則強化了內在的權力象徵,要讓人敬重、讓人望而生畏,唯有握有權力才能掌控宰制關係,但權力失去正當性後,往往就會蛻變成暴力,悲哀的是湯米‧彼特拉就是藉此來證明自己的能力,也切斷了童年那個瑟縮在角落哭泣的小男孩。

    

謀殺、「乾洗」和販毒是彼特拉主要的犯罪行為,除此之外作者更帶我們看見了1930年代紐約黑幫五大家族的爭名奪利與逞兇鬥狠,大量出現的人物與事件也讓人對黑手黨制度與運作有了更清楚的認識,而美國緝毒局探員與之諜對諜的精采過程,更突顯了整個緝捕行動過程的艱辛與真實性,而綜觀彼特拉的那些行為,其實並不難發現事出必有因,童年陰影導致的生性猜疑,而對於人不信任產生的孤僻與孤獨感,無怪乎當唯一可信任、可高談闊論的女友死去時,這個冷血令人聞風喪膽的屠夫,也會哭泣地如嬰孩般無助。

 

社會的失序已是現今常態,然而嚮往的叱吒風雲只是表象的強悍,如果企圖以不正當的手段去彌補那些格格不入,或許也只是一時的威風,最後還是落得眾叛親離的下場,心靈的扭曲與缺憾終究無法被看見與正視,或許我們該說湯米‧彼特拉最後鋃鐺入獄之際依舊不懂,其實吶喊「去你媽的,你這鬼世界!」的方式還有另一種,只是他一直都沒有看見。

 

 

 

 

☆感謝商周出版提供試讀的機會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不見的門和鶴的天空.jpg  

 

 

          作者:白石一文

          譯者:王蘊潔

          出版社:皇冠文化

          出版日期:2011-07-18

          ISBN/ISSN:9789573328254

 

 

 

 

 

《一瞬之光》、《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草上的微光》……其實早已久聞白石一文的大名,但對於初次接觸白石一文的作品便是《看不見的門和鶴的天空》的讀者,乍見文字當下或許和我有著相同的訝異與疑惑,因為故事內容夾雜著靈異與鬼怪,換句話說這部作品是有點超現實的,白石一文曾經在報章訪談中提及自己創作靈感的取材來源,他說「關於我為何存在這個世上,這個不可思議的神秘現象的所有細節都是我創作靈感的泉源。」關於人生、關於生命,又怎麼用一定的道理來解釋的完紛擾無常的現世問題,關於肉身、關於靈魂,又怎麼以有形的物質來闡述的完無形的精神心智,或許持著這個角度來思考,就可以稍微理解作者的用意。

 

「人類無論怎麼努力,都會被慾望糾纏,因而看不見真理。」

 

閱讀《看不見的門和鶴的天空》,也許我們可以試著從"慾望"這一個詞出發,昂一背信妻子與之閨中密友由香里的出軌與追求肉慾關係,絹子背著丈夫昂一偷偷與命中注定的對象交往,由香里對於昂一不倫的愛意與誘惑,與亡靈芳夫之於女兒由香里的佔有與扭曲的愛,正因人雖是單獨的個體,卻不可能在這世間孤立的存在,人和人的關係便變得牢不可分、相對的重要,而人際關係的複雜引發心性的七情六慾,也難怪這些雜念會渾沌了生命的純粹,也遮掩了真相的存在。

 

而本書帶出「與生俱來的佛性」論點有著濃厚的禪意,有別於肉體的觸及、感官的真實,人與人間靈魂的碰撞是人性愛恨的本質,唯有「相互」是連結宇宙萬物所有一切的根本,也才是一切問題的主因,就如由香里對於父親是不諒解與痛恨的,而自然得到的回應也是等量的憎恨,而無論怎樣的人際關係,唯摒除了私心,才能得以回歸誕生之初的本性,佛法說「空是有形亦無形,實際存在不著邊,捨棄不要如影隨,空空如是空空悟。」或許明瞭了世間萬物皆為空,而不執著嗔癡愛恨,自能頓悟自我的意義與價值,昇華生命的層次,也不再受慾念的糾葛。

 

而所謂的生死,抑是相同的道理,這在昂一受困廢坑面臨自身生命安危,與妻子發生意外瀕臨死亡時,有著深刻的體悟,而故事中由香里父親亡靈角色的塑造與出現,或許也有著相同的涵義,生滅法則之於浩瀚宇宙,無論長短都不過轉眼即逝,如果死亡只是拋棄肉體和藉由感官感受的自我,回歸原本的靈魂,那生與死有何差別,生命的開始到結束,從最初的無到有,又回到無,死亡原也只是回歸到最原本的狀態而已,如果"門"是人生的出口,"鶴"是生命的象徵,了悟了死亡的不存在,或許才能到達不生不滅的永恆境界,看見那片自己嚮往的天空。

 

人際關係的真諦,重要的是雙方的合而為一,其他概念性要素根本微不足道,而人生意義的真相,也唯有用了心才能品出箇中滋味,看見俯拾即是的真理,就像閱讀《看不見的門和鶴的天空》,說不定你與作者的靈魂碰撞,就出現在那字裡行間的書頁裡。

 

 


 

☆感謝皇冠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能說的名字.jpg  



      作者:克里斯.克里夫

      譯者:趙丕慧

      出版社:皇冠文化

      出版日期:2011-06-27

      ISBN/ISSN:9789573328230

 

 

 

 

如果悲傷是一種美,那我會說這個故事的美麗,是歷經多少生命的磨難與淚水的堆砌所換取而來的,或者非得黑暗才能顯現光明的珍貴,非得失去才能體現擁有的美好,又抑或我們只是慶幸自那漆黑的隧道走出,卻沒意識到外面的世界早已扭曲變形,《不能說的名字》裡揭露的真相不再僅是一層表象的問題,而那謊言的謊言,卻比真實更真實,小蜜蜂,這個從一片殺戮中逃脫的非洲難民小女孩,述說的對象是你,是他,也是無數可以好整以暇在此刻的平靜生活中閱讀此書的我們,她會說,噓!這是我們兩人的秘密,悲傷的故事意味著說故事的人沒有死。

 

關於道德與正義,是我們在閱讀這個故事第一個將面臨的問題,就像本書的英文書名《The Other Hand》一樣,你是否願意伸出援手?對於一個陌生人?犧牲自己的一根手指?甚至冒著生命的危險?什麼人或許是決定的一個主因,犧牲到什麼樣地步又是另一項考慮的因素,然而老實而言,我覺得答案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也無關乎良善與否,可以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可以是考量自身顧全大局,當然也可以是於心不忍捨身取義,怎麼做並沒有好與不好,做了什麼也沒有所謂的對與錯,只在於我們有沒有給予一個合理的理由,說服自己是走在對的道路,堅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沒有罪惡,沒有恐懼,沒有侷促不安,也才不會有事後的愧對沒做或後悔做了。

 

關於貪婪與掠奪,或許才是這整個事件的起因,也是我們必須思索的另一個更深層問題,奈及利亞只是冰山一角,而那更多的非洲國家或開發中落後地區所擁有令人覬覦的天然資源,因文明入侵所引發的人心貪念,因經濟利益所導致的暴力剝削,才是人性的最終考驗,無怪乎這個非洲女孩泰半時候會但願自己是一枚一英鎊硬幣,因為它人見人愛可以偽裝成權力,或是財力,也可以帶來自由自在,或是安全的生命,全球化,人類的勝利,諷刺的也造就跨國犯罪,促成了戰爭政局、文化帝國高漲的主因,或許我們開發的不僅是這個世界了,也包含了潛藏內心的野蠻與殘酷,而那龐大的物質需求與商業利益,卻是建築在那汩汩流洩的鮮血與頭顱之地,我們這些消費者也都在無形中成了剝奪他人未來的幫兇。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又將往何處去?這也許是成千上萬至今仍被真正留置在文明大國的移民管制中心,尋求政治庇護的人所有的共同疑問,當我們以為自己終於可以不用再流離失所,才發現世界不是天真的照著你的法則去運作,現實與想像總是差了一大截,我們老是在跑,老是在離開,沒有片刻的安寧,我們渴望找到回家的路,有一個歸屬,卻發現原來自己哪裡也不屬於,《The Other Hand》這個書名所賦予的第二層涵義,狼狽的可以。

 

名字,名字,永生的符號,縱使需要奇蹟,感謝這個故事、這個說故事的人,我們最後仍可以藉由那點微笑找回一絲光,相信黑暗不會真的沒有盡頭,我們都還是有可以說出真正名字的時候。

 



 

☆感謝皇冠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渴望的時光.jpg  


       作者:法比歐‧佛洛

       譯者:倪安宇

       出版社:寂寞出版

       出版日期:2011-05-25

       ISBN/ISSN:9789868652361

 

 

 

 

法比歐‧佛洛.jpg   

          法比歐‧佛洛(Fabio Volo)

       1972年6月23日生於義大利布雷西亞

      ,身兼歌手、演員、電視廣播節目主

      持人、作家與電影編劇。

 

 

閱讀法比歐.佛洛的作品,我們很容易在經驗中找到相似的共鳴,因為它是那麼貼近生命、填滿生活,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讓我們像是置身其中,就有如著人生般真實,這個故事裡有著親情的糾葛、愛情的難捨、友情的詼諧,甚至職場的批判,以略帶孤獨無奈、略帶憤恨不滿、略帶感性迷人的口吻,彷彿無止境的獨白娓娓道出,而我們就跟隨了這個“我”審視了一篇篇過往的日記,重溫了一段段生命的歷程。

 

如果活著,就是為了追捕那消逝的剎那時光,我們在《我渴望的時光》裡瞧見了主角羅倫佐生命最重要的兩個人,而這也成了書中輪述的兩條主線,或許就像一般人所說的性格決定論,不置可否的這嚴重影響了個人的思想、也左右了本書的劇情走向,而這重要的養成階段-家庭,尤以父親佔了最大因素,故事裡兩個大男人面對情感的手足無措與微妙的矛盾,有如無形的一道荊棘橫阻於兩人之間,但從憎恨痛楚到釋懷諒解,那偶然的緊握碰觸、那表達的笨拙羞赧,力量之強大讓人清晰意識到自我的恐懼逃避卻也害怕失去,也慶幸著最後依舊無言靜默的後頭卻早已不同;而“她”,是昨日回憶中另一頁美好的詩篇,兩人的世界總有著難解的相處課題,我們享受愛的相依相伴卻又嚮往獨處赤裸的自由,我們耽溺幸福的美好卻又畏懼可能的改變,直到有天離開了,才理解我們渴望被愛卻又不懂愛人的方式,而那關於愛的信仰,需奮不顧身的力度,卻也要有永遠不再的領悟。

 

所幸人生的苦澀,多了那些突如其來的點綴,鄰居羅貝托所引領的書籍與音樂豐富了生命,故事裡大量帶入的文學著作或音樂作品,恰如其分的演譯了當時的心境,也帶主角遠離了那個負傷的世界,朋友尼古拉獨特有趣的論調更是一絕,對於女人、對於性愛,甚至關於月經週期、費洛蒙或蝴蝶胃理論,彷彿一絲清涼的夜風,稍稍舒緩了瀰漫空氣中的黏稠與沉重,管它是遊戲人間或天馬行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說過的一句名言,如果人生是一場致命疾病,我們就要好好享受每一天。

 

透過《我渴望的時光》我們在文字間融入了自身感受,心有戚戚般地感傷或編撰起美麗的憧憬,最後究竟是作者或讀者才是所謂的真實人生?或許如果能以另一種方式得到慰藉,答案也不是那麼重要了,就像書中引用康拉德的一段文字「童年的柵門在我們身後關上,走進一座迷人的花園,花園就連陰暗處也閃爍著希望。小徑上每一處轉彎,都有誘人的風景。」那些過去的,掠逝的,或者要來的,是無可避免的事實,我們無言以對,卻也是恍然大悟,我們惋惜悔恨,卻也震懾迷戀,能意識生命的錯失與珍惜,如此而已,也僅此而已。

 

 

 

☆感謝寂寞出版提供試讀機會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夜行觀覽車.jpg  



      作者:湊佳苗

      譯者:丁世佳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1-05-04

      ISBN/ISSN:9789571353654

 

 

 

 

 

閱讀湊佳苗的作品,敘述手法似乎成了她獨有、且最具特色之處,《夜行觀覽車》沒有意外的又再一次令人驚豔,而且這次融合了描述式與獨白式寫法,以三個不同的家庭主體,不管是置身事件者或旁觀者的角度帶出了故事的全貌,''時間''成了這次的重點,從案件發生至結束僅短短  四日,期間雖運用了順敘與倒敘法的交雜,但我們看見作者以著清晰的邏輯架構組裝了所有情節,過程中不同時間的片段、相異角色的片面所帶來的未知,反而讓人更急欲得知真相,然而延宕許久的那份疑惑,彷彿吊人胃口般直至最終才獲得紓解。

 

如果有看過《告白》或《贖罪》,可能會發現本書內容與之前的作品有那麼一點差異,對,以前敘述的情節或過程是更加聳動血腥,甚至到瞠目結舌、匪夷所思的地步,然而這一次,如果以電影來打比方,雖褪去了以往那些視覺震撼與聲光效果的裝飾,卻也讓人更輕易、殘酷的直視到赤裸裸所謂人心的部分,那看似平靜溫和的表象,潛藏深處的竟是如此無以名狀的悲哀。

 

就像本書第一句話就拋出的疑問般,「事情為什麼會演變這樣呢?」更何況這是發生在家庭、發生在親人間,怎麼還是會這樣?每個家就彷彿是個社會小角落的縮影,呈現著不同面貌,故事裡有著雖住在高級住宅區,卻鎮日爭執紛亂不斷的家庭,有著平日雖看似和樂毫無缺陷,卻發失駭人命案頓時崩毀的家庭,也有著愛道人長短、美其名守護,卻孤單渴望著親情關愛的家庭,而閱讀《夜行觀覽車》的過程,我們就像是和這些人搭上了這座巨大的摩天輪一樣,在漆黑的夜空下瞭望著遠處燈光熠熠的山下景色,那亮著盞盞橘色溫暖光芒的窗內,有著什麼樣的人生百態?而這些被困在雲雀之丘、被關在不同瑰麗玻璃窗內的人們,又是上演著怎樣的生命風景?在上面轉了一圈下來後,同樣的景色就會看來有所不同嗎?或者最終我們還是只能悲觀地企盼和黑暗融為一體?

 

「只要度過了今天,明天跟以後一定會有辦法的。」

 

也是,紛亂的家人並沒有因為此契機改變了價值觀,童話的家庭靠著美化的謊言合理了自己的行為,就連看似大和解的結局也充斥著不滿與漠然,然而儘管明早醒來依舊會一成不變重複著同樣的無奈,日子還是得繼續過下去,如果人人都抱持著自掃門前雪的冷漠,關上了窗就杜絕了外面所有問題,我們又怎麼冀望他人有著相同的情感熱度?如果家只是淪為外顯的遮風避雨建築,而少了情感的維繫與支持,我們又怎麼期許有人會看見別人的不幸,就體悟自己的幸福?物質文明的發達,反倒好像只是突顯了真相的無力招架與現代人的無感,而呈現出了在社會、在家庭或在人際關係各種面向的扭曲怪狀。

 

於是我們都在這傾斜的坡道上,努力地保持著自身的平衡,儘管別人輕推一把就可能失衡墜落,但也別忘了,只要有人願意伸手拉起,我們還是可能跨越過這險坡,抵達平坦安穩的明媚之地,顯然對於未來我們還是有選擇的,不是每個故事都能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我們還是由衷期盼每段真實人生都能圓滿落幕。

 

 

  感謝時報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