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jpg  

 

        作者:董啟章

        出版社: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04-15

        ISBN/ISSN:9789575228743

 

 

 


 

 

由三篇小說合訂而成,雖然故事充滿了象徵與喻意,但閱讀過程並不讓人感覺沉悶或說理,反倒以為作者用這樣的手法表現中心思想很有新意。

 

三篇都採第一人稱敘述,有趣的是故事都有兩條主軸,《安卓珍尼》裡的生物學文獻與女主角、《少年神農》裡的神農與女子和《聰明世界》失聰的女子與失明的男子,於是我們掉入了作者所謂的模擬書寫,在不同的性別角色或性情敘述裡不斷的轉換,最後,合而為一,兩條支線還原了所有的樣貌。

 

「安卓珍尼沒有跑掉,我就是安卓珍尼。」等待尋覓到的真實自己,最後只能隱匿在叢林荒野中,安卓珍尼-一個不存在的物種的進化史,那個存在、那個屬於的地方,或許唯有逃出故事之外才能到達沉默永恆而充滿幻彩的夢境世界,神農試百草在經驗中存在,也在經驗中尋找死亡,我們認識的就是我們所體會的,但當遇見只是一場夢,世界不復存在,我,也就不復存在,所以當復現的雙眼帶來了看見,當恢復的聽覺帶來了聲響,才驚覺實質沒有想像中美麗,我們看見更多殘缺污穢、聽見了更多聲嘶力竭,而在哪一個群體裡都顯得怪異不自在的格格不入,如果明天我們還是得回到光明喧嘩的世界,可不可以暫時別大談主義心理等論調,黑暗無聲於我更美好,或許只是因為它的簡單與純粹。

 

錯不在妄想逃離所屬的地方,只是,影子也該有影子的故事。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jpg  

 

      作者:乙一

      譯者:陳可冉、秦剛

      出版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09-06

      ISBN/ISSN:957332704X

 

 

 

 

 

果真是暗黑系小說,充滿病態、殘虐、血腥的六篇駭人聽聞事件,讓人見識到黑乙一的功力,更令人訝異的是這些我們可能在教育養成價值觀所不認可的思維,在本書裡是描繪如此理所當然,那些所謂潛藏在人性深處的黑暗面,可以選擇彰顯得如此明目張膽,世人以為的變態與扭曲是正常再也不過的行為,那與生俱來的邪惡在犯罪時沒有任何的念頭,也沒有理由目的,只是天性,單純冷調的像是生命的一部分,讓人不經思索起自古中國文化對於人性的爭論不休。

 

故事的驚悚還不是最大的特點,看完本書的人應該都會有個想法就是:到底還要再被騙幾次?作者玩弄文字敘述的技巧高明,為劇情加了不少可看性,運用的詭計除了帶來了結局的顛覆性,也引發更多心裡震撼,增添了"黑"的味道,雖然這樣的哥德式美學毛骨悚然地讓人有點不敢恭維。

 

荀子的性惡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或許也應該來本白乙一的。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jpg  

 

     作者:亞倫.班奈

     譯者:陳建銘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09-08-03

     ISBN/ISSN:9789866858796

 

 

 

 


有別於時下的小說題材,對於角色與內容的設定都讓人耳目一新,是本有趣、特別的小書。

 

這個歪打正著突然對閱讀產生興趣的女王,因為身分地位因素,隨著劇情發展引發不少風波與笑料,對於"閱讀歷程"的描寫儘管會讓很多人心有戚戚焉,與政治或形式間的牴觸爭端也以諸如雞毛蒜皮般詼諧幽默小事提及,但兩相對照下反諷意味依舊十足。

 

書壓根不理會到底是誰讀它,也絲毫不在乎有沒有人讀它,在閱讀的天地裡,所有的讀者,一律平等,管你是女王還是總統,重要的不是何人進了那扇門,而是你離開時帶走了什麼,於是無關乎身分地位,沒有責任目的的問題,也少了"不能""不為"等理由,或許當我們有天能從閱讀過程中享受到單純的樂趣,或突然頓悟了些許的啟發,自能體會何以不愛江山美人,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有女顏如玉的涵義。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3.jpg  

 

      作者:謝基煌

      出版社:三采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07-07

       ISBN/ISSN:9789862292945



 

 

 

 

 

講生態、論攝影的相關書籍不少,但本書令人感動的點是它結合了教育現場,我們看見了一個老師的熱情、我們感受到一群孩子的純真,更重要的是那份情感與彼此的成長。

 

曾幾何時童年不再是充滿歡笑奔馳田野的場景,曾幾何時學習成了升學主義掛帥的知識牢籠,孩子識得桌上的食物,卻不知其所由來,西瓜樹的笑話層出不窮,也成了教科書的教材,那原是伸手可及的事物成了平面的死知識,我們不知道原來走出這道門,所有的體會與領悟透過親身印證更能深刻獲得,我們不知道所有的學習透過"自我",知識才能變立體、變成生命中真實的存在,而那勝過白紙黑字的背誦,勝過名次成績所有表面數字的追逐。

 

生態或攝影都不是正規名列下的科目,也沒有列入考試的範圍,但它卻是一種有別於文字的多元學習,看著本書的那些小小孩透過接觸生物的過程,而獲得的啟發、而對萬物的尊重,那是書本無法直接給予的生命教育最佳題材,而書中那些精采令人驚艷的照片,更讓人難以想像那是出自一群十幾歲孩子的手中,他們照出了有別於大人觀看的角度,也拍出了大人眼中未曾見過的世界,影像紀錄迷人之處在於它欲傳達給觀看者的意念,而那也因為每個孩子的與眾不同視野,而多了一份可能與感動。


 

或許隨著年歲增加、隨著階段不同,在順應社會環境與符合大眾期待下,我們都多了些不樂見卻又不得不的妥協,但看著書裡那些孩子無以遮掩的笑容與快樂,令人微笑動容,孩子不是只會讀書,更重要的是會生活,無視於新聞事件的紛擾,教育總還是有一塊讓人看見了希望與力量,溫熱的如此絕對。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jpg  

 

     作者:莉莎.潔諾娃

     譯者:穆卓芸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ISSN:9789573266600

 

 

 


破碎的鏡片照映出部分的面貌,有點熟悉又似乎是這麼陌生,當我們急欲撿拾掉落的碎片拼湊出完整的個體得知真相,才發現即使還原了面貌,那鏡中的影像顯得離譜又怪誕,依舊讓人認不出眼前的就是自己。

 

於是,她撬開了桶蓋,將刷子放進去,看著乳白色的油漆滴滴答答,將鏡子全部漆成了白色。

 

或許本書封面就已揭露給讀者所欲傳達的意念,特別的是它是以當事者而非照料者的觀點,我們除了可以了解那逐漸喪失心智的心路歷程,更可以感受那宛如末日倒數的恐懼與無力,面對事業、家人,甚而自我終將不復記憶,只能眼睜睜看著心靈被吞噬而毫無抵抗能力,而在尚具病識感的初期,那迷惘挫折與心態調適承受,讓人不經想起了不少著名電影的片段。

 

如果生命就是經歷並記憶生活細節的過程,那阿茲海默症患者在不斷經歷與消逝間,生命又該如何定義?對於記憶,人向來擁有選擇權,美好的記憶,悲傷的遺忘,但當不再具備掌控權,面對的只會是失去,是不是只能告訴自己,我為每一天而活,我活在當下。

 

我想念曾經精采的生命與摯愛的家人,我想念,我自己。

 

當言語與時間都不再具任何意義,唯剩"愛"是支撐生命的能量,或許我會忘記今天,但不表示今天一點也不重要,或許我會忘記你,但請記得我永遠愛你。

 

那是近期上映楊力州導演"被遺忘的時光"紀錄片裡的一段話,「她一定會忘了我,但是我記得那就好了。」困在時間的長流,與不斷錯置的情感中,或許我們都會因此而更勇敢些。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jpg  

 

   作者:湊佳苗

   譯者:陳嫺若

   出版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10-11

   ISBN/ISSN:957332721X



 

 

本書與作者前一本作品「告白」的敘述手法很相似,透過每個關係人的分篇自述,逐漸帶出整個事件的樣貌,最後章節再由當事人統整歸結給故事一個結局,這樣輪述的方式讓人敬佩的地方即是不同角色有各自的性格與家庭背景,然後在既定的事件經過與結果又因人物設定需因應有不同的看見,而這就像角色扮演般需一定的功力,分飾才能瞬間轉換而不紊亂,而作者正將書中四個目擊者刻畫的很成功,甚而人物長期壓抑下的心理影響。

 

「贖罪」與「告白」除了寫作手法令人驚艷外,再者便是內容題材的設計,命案在很多小說都會出現並不特別,有人著重在破案找出真兇,有人探討的卻是不一樣的層面,例如「蘇西的世界」、宮部美幸的「模仿犯」等講善惡、論人性,然後會不得不承認社會的光怪陸離與價值扭曲成了火紅題材,也養成讀者"重鹹"的閱讀選擇,就像看完「告白」會覺得部分情節過於誇張,但還是不由自主被吸引,且繼而期待起「贖罪」有著同等的精采。

 

「告白」的劇情如果讓人覺得像是"復仇",那「贖罪」感覺就有點像是"報應",四個關係人受事件影響的牽連度依舊令人瞠目結舌,但在"有沒有這麼嚴重"的反應之前,或許我們更該思索的是人性深處的罪與惡,所謂的原罪與真相或許就像是本書封面所繪,被囚禁在隱形的牢籠不因結局的揭露,而在於人性面對自我的審判與掙扎。

 

「為什麼我們當初沒想到呢?這件我們最該做的事。」是悼念,而非贖罪。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jpg  

 

     作者:瑪麗亞‧昆恩

     譯者:胡雲惠

     出版社: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04-30 

     ISBN/ISSN:9789862165232


 


 

本書的敘述筆法老實說在一開頭並不是很吸引人,除了故事未能在一開始就帶入主題,對於看過簡介帶有高潮迭起期待的讀者會有所落差,另外書中人物算不少,而且又多採用對話模式引出情節,讀來較瑣碎,後半段劇情逐漸進入重點有略為好轉。

書裡企圖探討的議題還蠻多樣的,除了書名的基因再造,還有代理孕母、同性等議題,書中文字提及這麼一段話︰「改變」是科學的,「進步」是倫理的;改變不容置疑,然而進步卻是充滿爭議的。基因與人的樣貌為天生既定,違背醫療倫理只因不滿現狀為追求理想中的自己,可是諷刺的是主角費盡艱辛,甚至屢屢陷他人於險境所孕育而生的孩子,卻是貌似自己,但在他人眼中卻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嬰兒。

可見外貌的美醜判斷有時也並非那麼客觀與絕對,主角創造另一個生命的同時,或許更渴望的只是想有那份從來未曾獲得的親情與幸福。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jpg  

 

   作者:Katherine Pancol

   譯者:黃葒、曹丹紅         

   出版社:商周出版        

   ISBN/ISSN:9789866369728

 

 


 

 

有趣會令人產生好奇的書名,那來自於無意間閱讀到的一篇新聞報導,一個妄想賣鱷魚賺大錢而最後落得一無所有的可憐男人,甚至後來成了書中男主角的一個素材,作者於自序中提及的說法頗令人贊同,她舉契訶夫說過的話為例「如果沒有現實與虛構之間這種永恆的互相滲透、參差對照,文學就會死於貧瘠。」

本書筆觸細膩深刻,尤以人物塑造鮮明最為成功,透過作者的描述,我們看見了人性的多樣-自悲、善良、傲慢等,衍伸而出有了背判、外遇、失業、女性地位等各式議題,人們上演著各自的人生難題,有人歷盡艱辛成功了、有人卻身陷洪流慘遭滅頂,在這個佈滿他人眼光的世界,或屈於物質需求的無奈裡,什麼才是所謂的真實?偽裝與遮掩似乎成了必要的工具,於是在生活中我們藉由虛構來美化現實,而現實反而諷刺的成了虛構小說裡血淋淋的最佳題材。

關於鱷魚的隱喻不是第一次出現在書籍裡,讓人想起了邱妙津“鱷魚手記”裡那隻生活在灰域地帶的寂寞鱷魚,而她就披著人裝隱身在這個社會的角落裡,何止書中場景法國巴黎是一處猙獰的泥濘沼澤,在這個生存法則殘酷的社會裡,或許我們都成了盲目行走的一隻怪物而不自知。

我們常說眼睛是容易洩露出一個人秘密的地方,鱷魚的黃眼睛裡你看見的是不被理解的寂寞,抑或露出貪婪的凶狠目光,我們都是鱷魚,會不會或許只是渴望有天能脫下沉重的外衣以真實面目示人時,無論是否如此美好,也可以是被看見、被接受的。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