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生街殺人 

 

 

 

 

          作者:東野圭吾

          譯者:王蘊潔

          出版社:皇冠文化

          出版日期:2014-03-03

          ISBN/ISSN9789573330615

 

 

 

 

 

 

這條街道曾經擠滿了學生是大家口中熟悉的學生街,自從大學正門位置改變後,新舊校門附近形成了不一樣的景觀,舊學生街上不僅有一半的店家都歇業,顧客擠滿店面的熱鬧情景也不再復見,光平大學畢業後不找正職工作進入公司行號,反而對家人謊稱是在讀研究所課程,三個月前來到這條街上打工只因為茫然於未來的方向,然而身邊的人卻接二連三地遭到殺害,沒落的街道、離不開的店家老闆與放逐其中的人們,「學生街」彷彿某種詛咒讓所有人事物身陷其中無法動彈。

 

《學生街殺人》整部作品分為五個章節,如名稱<墮胎、紳士和殺人>、<妹妹、刑警和密室>與<聖誕樹、衝球和皮夾克男人>以前面三個章節陸續帶出三起殺人命案,先是主角的同事松木被刺死在租屋處的房間,後是女朋友廣美被發現死在住家公寓的電梯密室裡,最後還有廣美每週二秘密拜訪的身障學校園長成了裝飾在聖誕樹上的屍體,第四章<推理、對決和逆轉>雖揭露了命案的兇手與動機,但關於整起事件最初的起源與諸多秘密的謎底卻隱藏在最後章節<墓園、教堂和再見>裡,整體來說推理布局不算新鮮,但結構的層次鋪陳或人物的表情堆疊卻相當完整,尤其是那充斥全書矛盾不安與徬徨浮動的氛圍。

 

與《放學後》、《畢業》並列「學生三部曲」,《學生街殺人》出版於1987年、是作者東野圭吾的第四本長篇作品,不管是青春元素或社會議題都挺符合其早期的風格,雖然是以謀殺解謎為推動小說的主線,但個人相當喜歡東野對這條街道做足的背景細節,感覺很有後期《新參者》塑造真實舞台的雛型,除了生動詳盡呈現坐落其中的各式店家與沒落後的轉變,還有學生街裡看似毫無交集卻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除此之外也真實反應出了當時日本社會的狀態。

 

飛特族(freeter)一詞是結合英文的「free」(自由)與德文的「arbeit」(打工)而成的,指的是大學畢業後拒絕接受正職工作,專靠打工維生的人,《學生街殺人》的主角光平就有點類似這樣的角色定位。八O年代初期日本經濟來到了最高峰,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富裕,不少年輕人卻陷入了迷惘,像是對人生的規劃、對未來的方向、對自我的定位等,他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喜歡的是什麼?甚至不瞭解自己!有人沒有學到任何知識,只準備起了面具就投入職場的浪潮,渾渾噩噩過著規律制式的人生;有人以累積經驗、追逐夢想為理由,最後只是淪為另種逃避消極的自我保護機制,然而重要的不是在工作內容,而是如何選擇一條可以讓自己產生自信的道路。

 

其實反觀今日的日本或台灣社會其實都還是存在這樣的問題,經濟高度發展下選擇愈多,反而愈見多數人對於未來的茫然與不確定感,東野圭吾在本書最後舉了弗隆(Jean-Michel Folon)的畫作「昨天、今天、明天」為例,過去無法重來、現在找不到目標,未來不能刻意挑選內容、也無法得知旅途的前方會有什麼等著我們,而個人雖然有選擇狀態的權利、但意義並不會自動出現,既然人的一生本來就是不斷地在重複一些小錯誤,唯有勇於嘗試、不畏修正,把各種境遇轉化成生命的意義,才能找回自己想過的生活、才能找到自我想要的人生。

 

folon

PS因為閱讀《學生街殺人》進而認識Jean-Michel Folon這位比利時藝術家是項意外小驚喜,發現弗隆有許多畫作和本書展現的社會問題氛圍是相當契合的,諸如人們徘徊在滿是箭頭的場景裡或類似卡夫卡《變形記》裡的蟲形角色,點出個體焦慮不安的心境與存在主義的一些特色,也反映出了不論時代或東西方社會都有的相同問題。

 

☆感謝皇冠文化提供的試讀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rue 的頭像
    jrue

    旅人書房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