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目擊者  

 

 

 

 

          作者:金柏麗‧馬克奎特

          譯者:許瓊瑩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3-09-04

          ISBN/ISSN9789571358123

 

 

 

 

凱特忙碌的單身母親與成功的法律事務所合夥人,一日接到女兒學校突如其來處罰停學的通知電話,當她慌亂疑惑地趕到學校,女兒艾蜜莉亞已是從屋頂跌落下的一具冰冷屍體,頂樓牆上只留下一句對不起的字眼,校方把原因歸咎於衝動性自殺,而艾蜜莉亞的報告被抓到作弊抄襲極有可能就是自殺的導火線,悲痛欲絕的凱特雖難以置信,卻也只能說服自己接受,直到一個月後,手機收到了莫名的匿名簡訊「艾蜜莉亞沒有跳樓」,是誰?究竟是病態玩笑或是真實信息?!凱特開始挖掘女兒過往的生活,決心進行調查並找出真相。

 

《最後的目擊者》的故事主軸其實很單純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母親試圖找出女兒自殺的原因,死亡動機與證據引發了諸多疑慮,然而當我們愈接近事件核心,才發現即將揭露的事實是如此難以承受,你真的了解身邊的人嗎?

 

本書原文書名《RECONSTRUCTING AMELIA》為重建再現的意思,偏屬於懸疑類型小說的原因在於扣人心弦的鋪陳技巧,首先故事一開始我想任誰都會被那多變的文體形式給吸引,有別於傳統的敘事呈現,為了修復還原事件發展,女兒艾蜜莉亞這條線採用了部分的部落格文章、手機簡訊、臉書等通訊社交軟體來穿插補強,讓人更全面瞧見青少年在網路虛擬世界的另一個自我,而另一條支線雖以凱特追查案件為主,卻也有母親年少的日記、電子郵件等隱藏的觸發線索,貼近現代人生活型態的寫法實在讓人覺得熟悉親切;其次全書大致以命案發生那天為切割,雙主線交替拼接、卻有各自發展的時間點,情節在過去與現在間跳躍難免造成些許閱讀困擾,但抓緊了重點時間會發現它驚人效果,除了讓人訝異並突顯了星火燎原的速度,更重要的是成功營造的懸念,兩線錯綜複雜的關聯可是吸睛到最後一頁

 

緊湊的節奏巧妙的佈局固然是《最後的目擊者》特別之處但相信更多引起大部分讀者有感的在於探討的議題,包含校園暴力、性別認同、網路霸凌、親子溝通等,諷刺的是很多都是在事件發生後,我們才來問「為什麼?」故事裡呈現的多樣人際相處其實都很讓人感慨,親子間的了解居然是靠著碰觸不到的社交工具、青少年為了追求認同所引發的脫軌價值觀、還有學校息事寧人掩蓋的逃避作法,家庭學校的“推”與不良同儕的“拉”間很容易就導致問題的產生,無形的愛更要有形的溝通,方便的網路時代更需實際的貼身溫度,深深覺得是這個世代人人都要學習的觀念與課題。

 

而《最後的目擊者》雖為作者金柏麗‧馬克奎特的小說處女作,但不管是在形式或內容上都有引人入勝的地方,手法就像剝洋蔥似地層層抖落每個人內心深處最露骨的秘密,最後真相大白掩卷嘆息的同時,正因無法追究對與錯才會如此沉重不捨,我們要記得的或許只是-遺憾與愛,原來都在生命消逝後於事無補。

 

 

☆感謝時報文化提供的試讀機會

amelia_568x17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