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的叢林  

 

 

 

 

        作者:厄普頓.辛克萊

        譯者:王寶翔

        出版社:柿子文化

        出版日期:2014-12-17

        ISBN/ISSN9789866191688

 

 

 

 

《魔鬼的叢林》是美國「扒糞運動」的第一部經典代表作品,源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一些記者和報刊致力於揭發各種醜聞黑幕所掀起的新聞報導浪潮,原是著名記者、左翼作家厄普頓.辛克萊反資本主義與工資奴隸制度迫害所寫下帶有社會與政治批判的小說,然而曾應雜誌邀請調查芝加哥屠宰區親眼目睹紀實下的驚悚食安發現,卻意外引起了軒然大波,成為大眾關注本書的焦點,甚至進而推動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誕生,儘管作者的主要目的不是食品安全,而是探討社會階層概念問題,但書中帶出許多發人省思的議題無疑是對這個野蠻時代最嚴重的控訴。

 

故事的首章由一場歡樂熱鬧的婚禮開始,喬治和他的大家庭從立陶宛來到了美國,就像所有懷抱掏金夢的世界各地移民者,喬治相信只要透過自己勤奮工作、勇氣與決心就能獲得更美好的生活,然而當他們抵達這塊新國度,才發現根本是被整個世界給騙了!尤其是在芝加哥肉品包裝鎮的可怕經歷,每年大約有八百萬到一千萬頭動物會被做成食物,用冷血、毫無人性的方式被吊起割喉,連身上最微小的有機原料都不會被浪費,物盡其用,甚至那些衰老、殘廢跟生病的都能拿來做罐頭,除此之外牛奶還被攙水、藥品加了假貨、果醬添加染劑、衣服都是回收棉填充的,面對家人的悲慘遭遇與陸續死亡,在這個狗咬狗的廝殺生存遊戲裡,喬治無可避免的也沉淪為醜陋的怪物,直到參與那場振奮人心的集會演說。

 

很難相信這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作品,尤其是出版在這幾年食安事件連環爆的台灣社會裡,「到底還有什麼能吃?」大概是不少民眾心有所感的質疑,而再回顧《魔鬼的叢林》會發現這樣低劣的黑心商品居然沒有隨著時間的輪轉而消逝,你彷彿在閱讀一部現代啟示錄,只是同樣真實的歷史場景反覆地出現在過去與現在的生活裡,小說中有不少敘述是描寫屠宰場的噁心衛生條件、殘暴的宰殺行為與恐怖的加料過程,我們常說民以食為天,食物是維持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但有時不得不感歎人性的貪婪才是這弱肉強食叢林中最兇猛的武器,有些人真的會把動物利用殆盡,唯獨放過他們的尖叫聲,看完這本書恐怕你有段時間看到肉品都還會心有餘悸。

 

而本書最出色的地方莫過於以動物與勞工相互隱喻的諷刺意味,成千上萬被迫進入資本主義的移民工人,就像是受困在屠宰場的豬隻沒有選擇命運的機會,只能任由腐敗的制度與無情的工作給摧毀,那美好的移民夢就好比外表精緻亮麗的罐頭,裏頭盡是飄散惡臭的腐肉,一百條人命也抵不上一分錢的利潤,勞工階層被剝削操控,直到沒有一點利用價值,更不用論收賄黑金等官商勾結亂象,再對照台灣勞工超時工作、薪水卻倒退的情況,這血汗經濟造成的社會問題無不牽引著讀者的情緒。

 

《魔鬼的叢林》其實是批判意味相當濃厚的社會小說,對於美國歷史、移民困境、階層結構等也有非常鞭辟入裡的剖析與看法,可以明顯感受到作者對於自我觀點的明確與宣達用意,但藉由屠宰場的真實環境與虛擬的人物際遇輕易化解了說理式的僵硬介紹,聳動的內容更大大提升了閱讀的趣味,利益爭奪永遠是罪惡的原點,人性有慾望與貪婪,就難保不會身陷地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