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刺青的人  

 

 

 

 

 作者:愛莉森・貝爾珊

     譯者:呂玉嬋

        出版社:皇冠文化

   出版日期:2019-05-06

           ISBN/ISSN:9789573334439

 

 

 

 

 

 

說到收藏,從小到大你我一定有類似的經驗,舉凡郵票硬幣、公仔小物、書籍畫冊,甚至到昂貴的精品、藝術品都可以是目標物,所有你能想到的,甚至想像不到的,例如-刺青!因為這本小說書名中的“人”可不是指以烙印這項身體藝術各種圖騰為樂的愛好者,書籍英文原名《The Tattoo Thief》用的更直接了當了,就是“偷”!怎麼偷?出其不意讓你瞬間失去意識,硬生生將刺青一刀刀剝下,再將收集到的人皮改造成美麗的藝術品。

 

小說裡的兇手就曾愛不釋手的讚嘆過它是最討人喜愛的皮革來源,講到人皮,總讓人興起諸多聯想,從古代歐洲真實存在的人皮書、近代的前衛服飾技術研發,到總是出現在大小書籍影視成為血腥驚悚的犯罪素材,著名的像是經典港片《人皮燈籠》、傑佛瑞.迪佛的《人皮拼圖》或麗莎.嘉德納的《人皮盜獵者》等,換句話說關於「人皮XX」每個人心中可能都有一部代表作,《收藏刺青的人》說起膽顫心驚程度絕對也是其中的佼佼者,不過在其中又多了幾分迷人。

 

像是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敘述,故事開章就交代了被害人、手法和目的,卻還是吊足讀者胃口的兇手真面目!這個犯罪者對於刺青人皮已經不是單純的著迷,而是更接近戀物癖所產生的心理疾病,由此獲得快感與滿足,所以從肩頭柔軟的皮膚到鋸下腦袋剝頭皮,關鍵還要活體處理保留最佳鮮度,1、2……被兇手大推療癒的數數任務將會持續下去,沒錯!他/她的可怕更在於是連環殺人魔!不過相較於行蹤詭秘、手法病態,讓個人更感興趣的卻是「我」的沉著優雅,如同創作藝術品般的死亡美學,還有其背後即將娓娓道來的家族故事與犯罪心理。

 

你不能不佩服作者愛莉森.貝爾珊對於人物表徵多層次的塑造功力,除了兇手令人不寒而慄的聲音,情節裡還包含了:瑪妮-單身母親、刺青藝術家,還是發現第一具屍體的匿名報案者,法蘭西斯-剛升職上任的最年輕警督,背負著無法贏得認同就準備去坐冷板凳的壓力,羅利-年資經驗更為豐富,以看笑話心態等著隨時篡位的警佐副手!他們三人間因為這起命案產生相互關聯,亮點除了在於各有特色的性格形象、隱晦的過往秘密還在於彼此間帶點惡趣味的角力內心戲

 

當然,最重要的還有刺青這個犯罪元素主軸,書籍以此帶出不少關於紋身藝術的專業知識,像是圖騰樣式、象徵意義、工具手法,甚至點出社會大眾普遍存在的負面刻板印象,作者創作的發想動機源自於五十歲時首度嘗試刺青,隔年這本小說就誕生了,吸引人的除了詭譎精彩的犯罪情節,藉由角色發聲間接平反的意味頗為濃厚,相較於批判,那些以身體寫下的故事或許更值得我們去了解與尊重。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被殺了三次的女孩  

 

 

 

 

 作者:清水潔

     譯者:王華懋

        出版社:獨步文化

   出版日期:2019-05-01

           ISBN/ISSN:9789579447362

 

 

 

 

 

 

 

書名看來驚悚,像極了時下熱門的犯罪小說,但是《被殺了三次的女孩》卻是不折不扣的報導文學,取材自真實的社會事件,以更為人所接受的陳述方式來還原真相,報導文學的本質在於再現現實,然而這本書籍駭人的地方正是這樣的文體特點,讓人徹底感受到真實或許比虛構更令人心生恐懼的荒謬,這不是小說,卻是比小說更為怵目驚心的調查紀錄。

 

事件緣由為一九九九年震驚全日本的桶川跟蹤狂殺人命案,年僅二十一歲的女大學生在大庭廣眾的車站外遭人連刺數刀致死,起初大家以為這是隨機無特定對象的街頭殺人事件,調查後才發現殺人命案的死者原來早已在遇害身亡前,留下了「遺言」直指兇手是誰,既然預知不幸,為何還是不能避免憾事發生?作者清水潔正是當時前往現場採訪的第一線記者,因為警方消極的態度與案件諸多的疑慮,於是持續追蹤展開調查最後更促成日本對跟蹤狂事件立了專法。

 

讓人既心痛又震驚的是,我們可以發現二十年後,不管是在日本或台灣諸如此類恐怖情人的重大刑事案件依舊層出不窮,以愛為名的箝制衍生出不少攻擊性的暴力行為讓人心有餘悸,我們的情感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這是藉由這本書籍,首先我們可以留意到的部分,血腥、直接的第一次殺害!然而情節中的兇手固然犯下極端惡行,卻是顯而易見的邪惡,受害者察覺到危機並勇敢發出求救的聲音了,問題在於警方與媒體一同打造起的龐大共犯結構。

 

事件中的警方為了掩蓋自身吃案的行為,竄改紀錄捏造不實,甚至順勢操縱媒體並間接影響大眾的觀點和看法,警方嚴重瀆職有錯在先、媒體未盡守門之責在後,當公權力遭到濫用、獵巫亂象四起,這就是書名中意有所指的第二次殺害、第三次殺害,多麼赤裸尖銳的控訴,但仔細思索這何嘗又不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然而在作者確切點出的這些真相及警示背後,讓個人意識到還有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群眾,盲目的從眾效應老早已在社會形成常態,不獨立思考、辨別批判,而是照單全收的新資訊時代,難道不是繼警方與媒體之後,那一次次親手殺人的幫兇!《被殺了三次的女孩》讓人深切的看到媒體的正反力量,在沒有人是局外人的事件裡,“我們!”更理應是需要汲取教訓、引以為戒的思考。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黑暗心室  

 

 

 

 

 作者:敏蒂‧麥金尼斯

     譯者:林零

        出版社:臉譜出版

   出版日期:2019-05-04

           ISBN/ISSN:9789862357484

 

 

 

 

 

 

 

故事描述十八歲的女孩莎夏是學校的風雲人物父母眼中的乖巧女兒,成績優異、樂團首席,還有一位傑出的男友,她對自己的生活有目標、有規劃性,夢想中音樂學院就在堪稱人生完美藍圖的不遠處,直到莎夏發現她有一個雙胞胎妹妹,而且就在子宮中被她吸收了,莎夏開始出現脫序瘋狂的行徑,被吃掉消失的邪惡雙胞胎指控莎夏殺了她並不時占據其心靈,激烈搶奪起身體的控制權,所有的一切逐漸走向失控的邊緣!

 

以醫學上神秘的「雙胞胎消失症候群」為靈感,本書還帶入了器官記憶的理論說法,「人類的記憶和個性是否能透過器官移轉到另一個人身上?」引發不少科學爭議,更成為不少書籍影視的熱門素材,《黑暗心室》的可怕在於前後迥異的反差、從完美到崩壞的過程,透過角色對話將思維轉化成露骨的文字,讓人興起扭曲病態的厭惡感,除此之外,情節還充斥著性、暴力與血腥,主角不走典型的傳統套路,反而像極了矛盾怪異的混和體,放大了讀者無所適從的複雜情緒。

 

關鍵在於錯置混亂曖昧不明的書寫特色,敘述者可靠與不可靠的可逆性問題!當你認為事態理應是這樣,下個瞬間卻又全盤推翻,作者敏蒂.麥金尼斯擅長深度的心理描繪、刻畫人性,營造出晦暗詭譎的氛圍讓人不時搖擺在似是而非的認知,質疑起自己的理智與判斷,所謂的雙胞胎妹妹,究竟是真實存在?人格分裂?還是極惡化身?老實說,個人不是很喜歡這樣的鋪陳手法,過多的臆度不確定性、甚至最後還給你來個開放式結局,但或許這樣作者的目的就達到了,因為光是想像“她……”就會令你毛骨悚然!

 

除了腎上腺素激增的驚悚部分,讓人留意到的還有作者對於疾病的書寫,小說後段主要的場景舞台就在心臟病中心,這裡聚集了許多迫切等待著心臟移植的罕病孩童,為了統一書籍調性,作者筆下的配角人物總帶有些許玩事不恭、鹵莽衝動的反叛色彩,然而在調侃自嘲的言行背後,卻也使人看到面對生命的脆弱與對抗病痛的辛酸,對照主角完美表象下所可能承受的執著與壓力,交映出不少寫實的青少年心理,反成長帶來的衝擊和震撼,也不啻為思考議題的另一種方式。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幕下的格爾尼卡  

 

 

 

 

 作者:原田舞葉

     譯者:劉子倩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9-04-30

           ISBN/ISSN:9789571376424

 

 

 

 

 

 

 

小說的發想起源來自於二OO三年美國不顧多數國際社會的反對聲浪,在聯合國招開記者會決定發動軍事行動、武力進攻伊拉克的事件,透過新聞畫面轉播許多人發現原本懸掛於大廳入口處的格爾尼卡複製掛毯被刻意以旗幟遮蔽,隨後引起軒然大波!這幅作品為什麼這麼著名?隱藏了什麼秘密?背後又有什麼故事?作者原田舞葉不只是作家,更曾任職各大美術館、是專業的策展人,這部作品結合自身豐富的資歷背景,以歷史史實與虛構情節交融,使用現代藝術為小說元素打造出別出心裁的類型小說

 

藝術不是裝飾品。是用來迎敵的武器。書籍開頭以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巴勃羅.畢卡索的話語作為引言,說起畢卡索這個名字,就算是對藝術領域較少涉獵的人也都知道,但必須承認自己和多數人的印象一樣,都侷限在立體派時期那獨特大膽的解構再現,因為《黑幕下的格爾尼卡》,我第一次真正認識「格爾尼卡」這幅畫作與創作理念,也因為《黑幕下的格爾尼卡》,讓我更讓理解巴勃羅.畢卡索這位畫家相較於狂放的繪畫風格和多情的戀愛史,這本小說寫出你不可不知天才藝術家的另一面

 

說到藝術這樣帶點知識專業性的書籍,部分讀者可能會覺得有距離然而本書使用過去與現在雙線交叉敘述的佈局,並加入些許懸念謎團的元素,整體不管是敘事結構或情節鋪陳都極具吸引力和話題性,就算只把它當成純娛樂性的小說來看待也是相當精彩!只不過如果僅限於表層面向來讀取未免太過可惜,以格爾尼卡大轟炸與911恐攻兩大歷史上的悲劇作為導火線前奏,之後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伊拉克戰爭,畢卡索的「格爾尼卡」就像是戰火下淬煉出的無形力量,重重批判提醒著人類的愚昧。

 

小說中以畢卡索的情人朵拉.瑪爾與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策展員為敘述視角是個有趣的觀點,關於畢卡索率性不羈、人道關懷的大小事件描繪,抑或畫作的介紹賞析、藝術的力量展現,書中兩條時間軸設置間隔最少有六十年,但是時至今日,我們一打開電視新聞依舊不時可以看到關於恐攻或戰亂的報導,戰爭的議題不可否認確實沉重嚴肅,而且一直以來都是個反覆揉搾的題材,然而《黑幕下的格爾尼卡》以藝術為利器、畫作為警鐘,反而豐富了另一種觀看立場的角度,作者原田舞葉甚至提升探討層次至戰爭的本質-暴力,以暴制暴惡性循環的反命題!

 

我們總以為戰爭離我們很遙遠,其實只要有紛爭、有對立的地方就是戰地,這是屬於當今世界我們的戰爭,如何跳脫框架轉換、遏止暴力循環再現,是你我都必須共同思辯的重要課題,畢卡索的繪畫是、原田舞葉的文字何嘗不是-於戰爭的感受、控訴與對和平的聲聲渴求。

 

 

新書座談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與貍奴不出門  

 

 

 

 

 

     作者:黃麗群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9-04-30

           ISBN/ISSN:9789571377926

 

 

 

 

 

 

 

第一次閱讀作家黃麗群的作品,起心動念是這樣的「啊!好有趣的書名。」「我與狸奴不出門」取自南宋陸遊《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的詩作,這位愛國詩人除了眾人熟知的憂國憂民形象,最為人所樂道的莫過於愛貓成痴的趣事了,不過,看完書才發現雖然作者也養貓愛貓,這本匯集近五十則文章的短篇散文集竟全然瞧不見貓蹤,好吧!所幸個人偏愛的是汪星人,可是也令人不禁思索起這樣命名的用意,想像陸老先生擁著毛氈烤火抱貓的畫面,突然連結起黃麗群的「宅」哲學,不似刻板印象的廢宅定義,反而更貼近一種坦率、勇於表達自我,並隨性不矯情的生活態度。

 

全書分成六個章節,大抵是這樣的〈輯一 獨坐〉偏重在「獨」字,講一個人寫作、獨處、老年到旅行,〈輯二 犯口舌〉是諸如吃的、喝的,甚至有冰箱!包含語音、語意與語用等面向,〈輯三 驛馬衣祿〉中可以看到潮文化、電腦遊戲、皮包線香或無線喇叭,〈輯四 拜文曲〉裡聊到中西各類書籍,並有熱門戲劇和電影,〈輯五 近人情〉則談網路普及、中年危機、喜歡與愛和生活觀感,最後一個篇章〈輯六 須彌芥子〉隱約可以窺見作者的人生觀,如同須彌、芥子的禪理,期許能破除有形的執念,找到個人生命的本質。

 

綜觀這本散文集的主題範圍其實很廣,小至雞毛蒜皮生活小事、大至生老病死人生大事,舉凡聊物、說人、講事,或許是因為生長年代與喜好興趣接近,閱讀起來讓人相當有共感,再者,更突出的亮點在於作者黃麗群看待生活的態度與生命的角度,字裡行間你感受的那些自信自在、底蘊厚度與一絲狡黠的幽默,誰想得到半糖半冰的飲料、水蜜桃的熟度拿捏、哥吉拉的眼睛都能說出一個道理,不時還令人噗哧一笑,要談正式嚴肅一點的話題,也不乏老後、死亡或人生,那「全家不是你家,銀行才是你家」的覺知與「活得像一片口香糖」的哲思,自嘲中帶點豁達聰慧,很難不讓人心有戚戚焉。

 

但說到這本書最強的「秘密武器」絕非媽媽莫屬了!幾則篇章皆可看見“我媽”亂入搶鏡的功力,惹得人捧腹大笑,心領神會與唇槍舌戰一來一往間,盡是情感溫度最動人的風景,最後,只能套句書中話語,本書還有很多重點,剛看完還沒忘,不過箇中滋味需要您親自來體會。

 

 

新書分享會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滅絕首部曲:感染  

 

 

 

 

 作者:傑瑞.李鐸

     譯者:陳岳辰

        出版社:奇幻基地

   出版日期:2019-05-01

           ISBN/ISSN:9789869683395

 

 

 

 

 

 

 

聖經啟示錄的四騎士一直以來都是末日小說中熱門的題材瘟疫、戰爭、饑荒和死亡這四大災難向來相輔相成然而相較於部分有形或可預知的危機,那些在古代被統稱為「瘟疫」的流行病或傳染病,絕對是即使醫學衛生發達的今日,依舊令人聞之喪膽的頭號殺手!細數人類與瘟疫這段數千年的歷史戰爭,你一定略知一二,看不見、易蔓延、會變異,詭秘莫測隨時就可能潛伏在身體裡,疾病災難和末日想像的連結不難理解,然而在眾多的類型書籍中,《大滅絕首部曲:感染》的特別在於架構在現實基礎上,閱讀過程常令人油然而生一種莫名的心理恐懼。

 

切換場景、拋出懸念,小心,故事開展的力度隨即鋪天蓋地而來!北極海域搜尋已久的潛水艇殘骸中到底隱藏了什麼祕密?肯亞東北為何連續出現多個疑似伊波拉病毒的奇怪病例?失去記憶的男子在德國的飯店醒來卻發現身邊多了具屍體?作者傑瑞.李鐸融入各種元素以多線謎團串接鏈鎖,步步羅織釋放爾後匯聚成就出這部高潮迭起的小說,不能否認確實有丹.布朗熟悉的鋪陳手法,包含不算新鮮的人類存在問題或古老的神秘組織,除卻這些,近五百頁的厚度會是一頁接著一頁的心癮,甚至抱怨起三部曲套書被受煎熬的續集等待。

 

危機始於肯亞然後席捲全球,光是以事件歷經天數、感染死亡人數為變化的章節隔頁就顯得怵目驚心,就在去年「世界衛生組織警告神祕『X疾病』恐爆發摧毀百萬人!」的標題佔據各大媒體版面,說巧不巧這本小說的致命病毒就被命名為X1,所以未知的下一次大流行不是會不會爆發,而是何時會發生的示警絕非危言聳聽!甚而像故事情節般被人為利用,演變成新型態的恐怖活動也並非不可能,想像疫情爆發-社會恐慌、政府戒嚴、戰火四起等不可抑制的光景,多維度的議題探討,或許都能從本書得到進一步的啟發。

 

小說的另一個看頭則在 “失憶”這個百看不厭的元素,所謂的足以改變世界的龐大計畫「魔鏡」究竟是什麼?男主角戴斯蒙的記憶可不只是阻止大瘟疫的關鍵,也是完成計畫的最後環節!於此謎團中,作者還加入了不少童年過往的細節強化,豐厚的人物形象為內容增色不少,而回到本書創作軸心,對傳染病深入寫實的描繪絕對是最大亮點,從世界疫病歷史、病理學知識到疾病管制預防中心和世界衛生組織等機構,情節一方面撩起人們對未知傳染病的深層恐懼,一方面卻又以第一線防疫人員為主角,細膩刻畫其捨身為人的付出,讓人為之動容,生命的稍縱即逝或奮不顧身更交疊出迥異的複雜感受。

 

 

 

相關系列作品

《大滅絕首部曲:感染》   http://jrue.pixnet.net/blog/post/119490406

《大滅絕二部曲:密碼》  http://jrue.pixnet.net/blog/post/119625969

《大滅絕終部曲:未來》      https://jrue.pixnet.net/blog/post/119727414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暗章  

 

 

 

 

 作者:李懷瑜

     譯者:陳芙陽

        出版社:悅知文化

   出版日期:2019-04-03

           ISBN/ISSN:9789578787902

 

 

 

 

 

書籍的序幕預告了戲劇性事件的發生,薇薇安的人生就這樣被斷然劃分為「在那以前」和「在那之後」,無力阻止!一個陽光普照的春天午後,一位十五歲的愛爾蘭男孩,一場可怕的暴力行為,自此生命已是截然不同的樣貌,《生命暗章》是一則飽含力道的故事,文字簡潔平實,內容卻懾人心魄,原因在於它是真實案件,而且就出自作者李懷瑜的自身經歷,在台灣,這樣的報導更是不時會浮現在社會新聞版面,暴力惡行每天就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不斷發生。

 

這些性侵受害者有權利選擇任何方式梳理自己的故事,要事先認知的是,不說出口不代表不勇敢,當然,從《暗夜倖存者》到《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台灣也不乏如此坦露傷口的女性書寫是自我療癒的心靈旅程,也是挺身而出的力量展現,但更讓人訝異值得深思的或許該是-原來不管時間歷經多久、社會運動多積極推動,性騷擾和性暴力議題仍有很多亟需努力和改善的空間,創造改變一個世界,沒有想像中容易,但至少《生命暗章》讓我們看到奪回生命詮釋權的可能。

 

全書結構大致可以分為四段進程,從追溯回顧兩人的過往時期、事件發生之後的變化、逮捕審判的訴訟程序到判決後的影響改變,這部小說中最特別的地方在於採用犯罪者與倖存者的雙重視角交替,有別於其他相似題材聚焦在受害人的思想感知,作者反其道而行屏除情緒偏見,不標籤化妖魔化,反而以更客觀全面的敘述角度深入施暴者的家庭背景與成長經歷,探討人之所以成為現在自己的所有變因,是實屬難得的同理溫度

 

除此之外,書中點出的還有諸如司法體制的缺陷和被害人被賦予的框架等,那一次次忍痛撥開傷口訴說,卻面對咄咄逼人的交互詰問與煎熬漫長的審判過程,還有媒體的窺探渲染以及大眾的質疑批判,我們的文化對性侵害仍存有迷思,只要既定想像的社會價值觀無法改變,我們都有可能不自覺成為二次傷害的幫兇共犯結構下的一員,是所有人不可不警覺的思考面向

 

「人生沒有如果,只有後果和結果。」這句話語何其殘酷,從幻想平行時空百萬種發展情節,覺得不再是原本的自己,到接受過去、坦承此刻的存在,作者李懷瑜就花費了五年的時間,那些生命暗章並非消失,而是終於學會如何與之共存,但是別忘了,關於那些惡,即使看不見仍如影隨形隱藏在世界每個角落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他們總在某個地方.jpg

 

 

 

 

 

 

  作者:小川洋子

     譯者:蘇文淑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9-03-19

           ISBN/ISSN:9789571377131

 

 

 

 

 

 

在過往的閱讀歷程中,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有一種作者就算沒有讀遍他/她所有的作品,卻總能書海茫茫裡一眼就認出他/她來!百變或專屬,其實各有千秋,重點在於渲染力、是否能打進讀者的內心,要說小川洋子就是這麼一位極具個人鮮明色彩,並賦予故事獨特情感氛圍的作家,不同於一般「人味」與「溫度」激烈的表現手法,靜謐纖細卻給人一種堅硬深刻的感受,隨著情節慢慢地堆疊發酵出巧妙的韻味。

 

而以動植物這樣的呈現來說,在小川洋子的創作中似乎不罕見,本書總共包含八則獨立短篇故事,特別在於每個篇章都以動物命名並作為主題鏈結,迥異傳統動物文學講求的真實性,《他們總在某個地方》的動物們總都帶有些許童話、甚而魔幻的奇異感,牠們可以平凡如陪行參賽的馬匹、頭嘴不小心塞進空罐的小鷺、動物園裡的獵豹,特殊如死後的河狸頭骨、能療癒治病的兔子、裝在玻璃瓶的土黃色海馬,抑或詭奇像是銅製的迷你犬與擁有毒艷虹彩觸角的蝸牛。

 

沒錯,八種動物光是展現的樣貌就有著各種不同的形式和姿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低調優雅、靜默無聲是牠們共有的特色,就隱匿在字裡行間,悄然滲透出難以言喻的神秘氣息,但是,牠們並不是書寫的主體,主角反倒是那些與其產生片刻交集的人類,頗富玩味的是透過這些動物的依偎陪伴,我們彷彿隱約窺見每位人物的心靈景色,照見自我孤寂又空虛的生命,故事中他們總在緬懷思念某個早已空缺的人事物,想著那已經不在的存在。

 

這麼形容起來,因為特殊氛圍、象徵意涵所致,《他們總在某個地方》內容似乎沒有太大起伏、悶悶淡淡的,但是出乎意料的是-這本小說有趣至極!從害怕移動到遠方的食品促銷員、村子負責翻動計時牌的男子、蒙眼只為看一幅畫作的老人、不停做著娃娃屋的小女孩到接受委託出門實踐想望的替身旅者等,那些看似日常卻又帶點古怪的角色,像是與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空間卻又獨立於世界之外,情節充滿幻想和離奇,然而,人物卻無比真實,所以不管是單純享受故事或感受寂寥,那些「在與不在」的風景同樣有著溫柔的共鳴,每個思緒翻湧都會挑起迥異的觸動。

 

 

jr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